(巿民之言)國家保澳生命線用好優勢促進發展

96

  新春佳節將至,澳門位處珠江西江出海口,原水取水因枯水期致海水上溯而出現「鹹潮」,是冬春季本澳飲用水遇上的困境。過去每當冬春季、迎新春時期,居民飽受飲用鹹水之苦,甚至大大影響到嬰幼兒、長者生活、生命安全;及至國家透過珠江水利委員會和西江沿線省市區合力,保障沿線蓄儲水和調度,紓解珠三角珠江西岸城市群的鹹潮威脅,又大興水利,如建設大藤峽水庫,上移珠海吸水口和加強西江沿線地區水庫蓄水能力,實施統一調度「壓鹹補淡」,近年澳門居民鮮有再受「鹹潮」之苦。

  一如昨日海事及水務局發出新聞稿指,除了本澳做好水庫擴容,加大與珠海的聯動,確保夏季搶儲淡水,以便在冬春季調節原水鹹度外,也在珠江水利委員會協調內地各地方下,有效壓制「鹹潮」和補充珠江水庫群庫容,共同確保對澳供水和壓鹹補淡。甚至應對新春佳節來臨,確保澳門居民飲上優質食水和飲水安全。

  這,正是在祖國關懷下,確保澳門「生命線」、民生食用品、水電供應和安全的有效運作,令到澳門可以具備充分條件發展經濟,保障民生,尤以水電是生命、生活、營商必需品,特區25年高速發展,倘若一如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經常停電、供水不足,試想,又如何能夠發展經濟、保障民生?要建設好「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又從何談起!

  由此聯想到,國家確保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實實在在的國策,甚至早在新中國成立伊始,經歷不同時期保障澳門民生食用品、鮮活供應,在每日運行中都有人們「看不到的聯繫」。為此,去年「雙慶年」,國家海關總署、澳門行政法務司聯合主辦,拱北海關、市政署承辦內地農產品供澳紀實圖片展,讓居民和旅客看到國家供澳食品的歷史進程和實際意義,令到大家對澳門這個小地方、微型經濟體、資源匱乏城市,能夠確保繁榮穩定,當中各種「生命線」的保障,有祖國、內地省市區兄弟的用心用力,澳門才能成為今天繁榮興旺的祖國掌上明珠。

  早前,國家商務部一行來澳調研,實地考察新批發市場和沙梨頭街市,了解內地農副產品供應,保障春節對澳供應穩定和質量安全;並強調中央和地方指導下建立一批高標準生產加工基地,保障澳門吃上安全放心食品。這種「專養專供」模式,當外地禽流感和豬牛疫情出現,本澳仍能吃上放心鮮活,實有賴國家關懷備至。當然,由於這套「專養專供」模式引致各種生產、運輸、檢疫成本上升,加上澳門經營成本較內地高,為此,供澳鮮活價高於內地成為無可避免現實;但是,也因而制訂價格調整機制,適應本澳市場運行和發展。

  上述這些,都是澳門這個小城市、小市場能夠確保生存發展,有效保障民生安全的國家、地區助力澳門生存發展要素,必須正視。且飲水不忘掘井人,也不忘中央確保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決心,才能從「生命線」、鮮活供應保障中,尋求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謀劃部署,而非僅僅從成本價格著眼形成偏差,澳門特區才能知道怎樣用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促進經濟民生發展提升,將各種「金名片」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