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反映實況訴求加強官民溝通共建家園

442

  上周二(4月12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到立法會出席答問大會,回應31位議員提問,就社會關注的經濟民生問題和政策交換意見。當然,政府的回應,不盡是能夠滿足議員和社會的訴求,但可以說,對於當前澳門大環境,怎樣在抗疫下出台「及時雨」扶助居民和中小微企度過難關,增強社會韌性,政府還是聽到民意,審時度勢,旋即公布會向立法會提交預算修改法案,並希望以緊急程序審議,盡快通過增加財政預算,向社會推出新一輪電子消費優惠計劃,藉此「甘露」解社會燃眉之急。

  還有,隨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公布,推出「菲律賓外傭豁免入境限制先導計劃」,在特定家庭對象、特定限制條件下輸入菲傭以解本澳家庭外傭荒,其實,亦是政府聽到社會訴求,審時度勢下的「產物」。足見,只要社會能夠反映實況,政府以民為本服務,在條件許可下,以及在急市民所急的情況中,都能透過官民溝通,出台服務政策措施,體現共建澳門家園的精神。

  當然,從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展現出來的,也有政府依然抱持立場,闡釋何以不認同議員提問方向的理據,諸如,關於鬆綁房屋「辣招」訴求,政府便強調基於房屋資源仍然錯配等因素,一旦鬆綁「辣招」只會推升樓市,由是認為目前並非鬆綁時機;至於鼓勵生育,政府指「已無手段」,反而倡議有能力的年輕群體「加把勁」。儘管行政長官這個「回馬槍」未必博得人們認同,甚至認為語意間會帶上「揶揄」意味,可是,何妨當作「大腦震盪」,激發社會思考怎樣查找短板,尋求突破口,推動更多措施激發社會提升出生率,尤以如何創造誘因令年輕夫婦樂於負起這個「人生重責」,建好「小家」,共建「大家」?

  另一方面,答問大會上,也不乏將「波」交回社會,尤其希冀各行各業翹楚,在業界檢視自身發展、障礙,尋求突破方案,向政府呈交建議,讓政府擔當好「平台」,聚集各種資源、機制,平衡各方需求,「在地」出台化解、發展政策措施。這,正是施政為民的重點,政府這個「大平台」,不會「事事皆通」,面對不同範疇的實際情況,只能以業界真實反映問題、需求和解決辦法,向政府反饋意見,才能助力公共行政「在地」施策。否則,政府便容易「閉門造車」,又或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接地氣」,未能發揮最大效益,也未能在更大範圍內切合市民需求。正如,去年電子消費優惠計劃,政府公布的初步方案便引起社會較大反彈,及後,官員「落區」了解實情,吸收社會團體的反饋意見,最終出台「啟動金+立減額」和透過手機電子支付與「消費卡」並行,體現施政以人為本,令到社會「皆大歡喜」,推動消費,加大內需和資金流動,取得良好效益。

  我們認為,澳門特區這個微型經濟體當然有局限的諸多元素,但是,經過特區成立22年以來各方努力,已經打造好各種溝通平台、管道,也為特區累積起來數千億財政儲備。22年起起伏伏,不會一帆風順,但危中有機,只有同心同德,加強官民溝通,如實反映社會實況、業界訴求,以便政府在地審時度勢出台政策措施,才是共建澳門家園的核心價值。惟有如此,澳門特區才能夠歷經風雨前行,不斷取得社會經濟發展實質成果,惠及民生,令到廣大居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