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公布的士經營數據讓社會審視

1057

  的士新收費自農曆新年起表價加至21元,惟網上有的士司機不憤車主加租金至大約600澳門元一更(即12小時),並批評上次的士起表收費加價是2017年,7年期間車主不斷加價,但當局只在7年內批准的士營運加價一次,形容「司機為車主打工」。不過,也有留言表示,倘車租高昂而入不敷支,大可放下車匙不幹。

  倘網上帖文計算的士經營成本說法是真實的,車主一日兩更就收到1200元車租,每個月就有3.6萬元,每年逾40萬元車租,以一個8年期的士准照最高投標價110萬元計,扣除車輛價格、稅費和維修成本,車主純利超過150萬元。當然,政府高舉市場自由經濟,固然不能限制車主收取車租,倘車租高昂,的士司機大可自行競投的士准照,只是在目前市場規律下,的士司機為應付車租和汽油錢,只好從乘客「下手」,兜路和濫收車資,是的士司機「賺回成本」的最主要一途。

  那麼,的士司機真的為了「生活」才鋌而走險嗎?其實也不用,有的士團體負責人曾指一更可走70轉計,我們保守點一轉車資為40元,一日毛收入有近3000元,扣除600元車租和400元汽油或充電錢,還有2000元落袋,一個月下來就接近6萬元收入了,只是真實是多少?似乎視為商業秘密,沒有的士司機願意說每個月的收入有多少吧?

  既然交通事務局已在的士安裝車載智能終端系統,一位司機在一更跑多少轉,跑多少公里,收入多少,有沒有進入舊區,在舊區的行駛時間為多少,其實都有一個大數據,只是當局不願公布,似乎為了保護既得的商業利益人士,沒有積極作為,把數據公布開來。在陽光政府施政下,所有政府數據應是開放的,讓社會掌數據,方便居民掌握投身甚麼行業,也可以了解本澳營商環境作好生涯規劃,只可惜當局的數據一直諱莫如深,多年所做的數據開放工作仍流於選擇性開放,否則,倘當局開放的士運轉數據,社會就可以審視的士行業究竟是否「艱難」行業。

  倘我們上述估計的士司機的收入有這個金額,那麼,未來10家新的士公司,很可能「4萬元也請不到司機」,故令人擔心會把旗下50部的士外判出去,是這些公司經營的「活門」,難怪競投10家的士公司准照,吸引40間公司入標競爭,我們相信中標公司猶如「中六合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