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公共工程零超時零超支獲讚賞

586

  過去社會譏諷澳門的公共工程存在超時和超支問題,屬「風土病」,輕軌氹仔線更是「慘烈」。然而,自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上任後,情況大為改善,逾半逾億元的公共工程「零超時、零超支」,令人眼前一亮。

  近期松山行人隧道開放,第四跨海通道也如火如荼興建,輕軌東線設計連建造工程的招標和判給正有序進行,而媽閣交通樞紐也見雛形,還有,鄰近金蓮花廣場的公共辦公大樓也有政府部門進駐使用,值得讚賞。

  可見,過往工程超時超支,廉署曾揭示湖畔大廈「甩磚」事件在設計、建造、監理、監督、統籌各階段都存在不盡人意的疏忽或不嚴謹的情節,這種不作為和亂作為的「人禍」,是公共工程冰山一角,推而廣之,其他公共工程曾存在與湖畔大廈「甩磚」事件同樣的狀況,只是過去政府不聞不問,超時超支就不了了之,認為只要能竣工,其他都不是大問題。同樣,前運輸工務司除了不作為和亂作為外,也是「講多過做」,遇到問題只懂找借口推搪,甚至只懂介紹團隊要一邊開會一邊吃三文治,又或不是不願興建經屋,只是「起屋容易搵地難」等無助解決問題的說話。我們不妨看看當時的舊區重整,做了各項調查和研究竟毫無寸進,內港治水工作也不見蹤影。還有,2012年,時任運輸工務司司長曾誇下海口,表示將設計1個「防洪標準可以抵禦百年一遇的風暴潮」設施,倘認真執行,或有助緩解5年後的「天鴿」風災。

  幸好,羅立文上任後,認真執行工作,「少說話多做實事」風格下,多項大型公共工程相繼上馬,並在公共工程設有節點工期及獎懲制度,不達標就執行處罰,縱使近3年出現數次疫情影響進度,業界也謹慎對待工期,積極「追落後」。

  目前,澳門到路氹的交通順暢可達最為重要,輕軌媽閣站會按目標於2023年連通氹仔線,而輕軌橫琴線及石排灣線正有序推進,目標於2024年通車,屆時由石排灣站到媽閣站的時間會是多久?同時,由媽閣交通樞紐到澳門半島其他地點的時間,也是關鍵所在,這樣才會吸引更多人使用輕軌。

  對此,公共工程除了如期落成外,居民和旅客屬於「最終用家」,是否「以民為本」最為重要,當局要加強規範監理公司及質控單位有關工程監督方面的責任,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才稱得上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