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過去,今年首辦的「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活動告一段落。當局稱若受歡迎,會積極考慮恆常舉辦。但,這種只適合「打打卡」或舉辦表演的活動,真的適合恆常舉辦嗎?還是每逢長假期,如復活節、五一假期、中秋節和國慶假期,再到聖誕節,年年如是,如何保持新鮮感?還有,舉辦活動又能否帶動舊區經濟?還是當活動過後便一哄而散?
總結今次「新馬路任我行」,我們一直不明白為何由文化局舉辦,比較接近旅遊範疇的活動,卻由文化部門牽頭說新馬路有具文化價值的建築。好了,那新馬路上可有文化或文創氣息?沒有!只見一些從內地網站購買的「藝術品」,與新馬路和澳門沒有關係的「雲氣球」,趁過年而放置的巨兔,再來就是假草地,感覺似戶外嘉年華多一些,澳門的文化往哪裏去了?倘要舉辦嘉年華,還不如旅遊局甚至經科局來辦。
澳門過去至今一直強調4大新興產業,投入不少公帑精力在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上,為何文化局沒有採用本地文創產品,而在疫後這場大型活動竟用內地的網購貨?作為主責文化創意產業的部門,竟然敷衍了事,錯失為澳門文創提供舞台的大好機會。倘他日再辦,布置還得考慮澳門的文創元素。
新馬路作為「澳門歷史城區」主幹道,竟然作為「網路化」的打卡點,殊甚可惜。倘舉辦活動只有「衝流量、點人數」,由旅遊局舉辦還說得過去,由文化部門策動,就失去呈現澳門城市面貌的作用,到此「打卡」的旅客,根本無法認清新馬路以至澳門的文化。活動選擇1條具有百年歷史的特色街道,本應有其深意,官員思維可能只是鄰近議事亭前地、大三巴牌坊,周邊都是旅客必經之處,人數一定不少,已是成功舉辦的「基本盤」,其他根本不是重點;空中的祥雲和紅色巨兔,內地很多城市都有,甚至說放在澳門任何1條馬路,都有同樣效果,只是能在本來車水馬龍的道路上「任我行」感覺良好,然後就沒然後了。
文化局有沒有思考封閉新馬路重塑城市公共空間?在新馬路「任我行」,不難感受步行街的空間關係處理不當、缺乏特色人文氛圍、對舊區文化缺乏尊重和傳承、著重「打卡點」華而不實等一系列缺少人文元素、在地化等考慮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