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優化諮詢機構提升施政效能

102

  近日,行政長官岑浩輝會晤本澳多個社團代表,談到政府5位司長已開始走進社會拜訪各社團,就編製本年度施政方針以虛懷若谷的態度聽取意見,並表示特區政府將優化諮詢機構,各級官員在醞釀及制訂政策時,要多聽各界意見,廣納不同聲音,以利全力抓好高質量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動「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不斷取得新成就。事實上,特首岑浩輝無論在競選期間抑或是上任以後,在多個不同場合發言時,都多次提出要深化改革,提升特區治理效能,提高行政效率等施政方向問題。

  平情而論,歷屆特區政府團隊都有著力推進行政改革,持續推動部門架構重整,以求解決架構重疊、職能交叉以至跨部門協調不足等問題。繼往開來,現在已完成47個公共部門的重整和對政府架構中項目組的檢視及重組工作。公共部門已由2019年的75個減少到現時的71個,公務員總數亦由當年的32,500多人壓縮至目前的31,700多人。這些實績人們有目共睹,應予肯定。

  問題在於,面對疫情解封後的新形勢、新趨勢、新業態,特區內外均存在眾多變幻莫測的不確定性,都給政府的施政治理帶來很多新的要求。惟現時政府絕大多數機關部門的行政運作並未能與時俱進地作出相應的調整,這部龐大的行政機器基本上還是依照蕭規曹隨的慣性運行,令劃地為牢、政出多門、人浮於事、協調不暢等官僚陋習或明或暗地存在於各個層級之中,導致某些單位機構規模日趨擁腫膨脹,遇事拖拉、互相推諉之風難以杜絕,影響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特區政府也許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近年來,較為著力地在推行行政改革上下工夫,對機構設置、人員配套、程序安排等方面引入新機制,從內部作出改善。不過,對各類項目協調小組和議事諮詢機構的全面檢視、認真總結,查找難點等事項則明顯著力不足,導致行政改革的成效不彰。

  澳門特區政府現時設置的大大小小議事諮詢組織共有46個,委員人次超過1000人。資料顯示,其中有500多名屬於社會人士代表,其中有不足10人兼任3個諮詢組織,有60多人兼任2個諮詢組織,大部分僅擔任1個諮詢組織。現時存在的問題是,雖然各範疇的議事諮詢活動不少,但很多時是部門已先有既定立場,諮詢過程僅為表面化走流程,令到成本高而效率低;還有的是不同範疇、不同界別、不同人士各有立場,同一議題難以統一取得共識,當問題發生時就互相推諉、議而不決。

  當然,這種情況並非澳門獨有,實際上在世界各地的政府機關都普遍存在。去年底,內地政府正積極推進新一輪的機構改革,多個省、市大刀闊斧地撤銷各種議事協調機構,有些鄉鎮基層的議事協調機構幾乎被全部撤銷。也難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在組建內閣時便迅速給馬斯克安排政府職務,新設立「政府效率部」,恐怕也是在為下一步拆解政府的官僚機構鋪平道路。

  澳門是社團社會,社團是社會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除與骨幹社團主要負責人保持恆常溝通交流外,也應重視發揮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社會諮委員會和各領域諮詢架構的平台作用,聽取民間意見,改善施政工作,造福全體市民。不過,現時坊間有意見認為:政府的各類議事諮詢組織代表性不強,有些整個界別也被忽視,例如本澳古玩古典家具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曾繁盛一時,在關前街、爛鬼樓和大三巴街一帶的街區共設有店舖攤檔近100家,為澳門的旅遊發展、文化交流、傢俬出口和勞動就業作出應有貢獻。時移世易,儘管目前殘存的店舖攤檔約只有10多間,但業內不少老行尊依然寶刀未老,跳出地域局限把業務拓展到深圳、北京等地博物館和大專院校,透過組織論壇或舉辦講座及展覽等形式,把文化與技藝向晚輩傳承,一些還被國家和省級博物館委以重任聘請當顧問。澳門擁有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難能可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極需在城市擴容中予以保護,這離不開要聽取古玩古典業界的意見,偏偏在本澳政府的相關諮詢委員會中竟沒有一席之地,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擺明就是缺憾,也是一種人才的浪費。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特區新一屆政府團隊投入工作,相信不少議事諮詢機構必定會陸續進行調整重組,為此坊間建議政府應就不同民意代表(公眾民意、持份者意見以及業界和學者的專業意見等)訂定一定的比例名額,透過自薦制度,擴大民主參與度,增強各議事諮詢委員會的代表性。議事諮詢組織在會議期間也宜開放予傳媒進場旁聽,及會後向社會披露不屬保密的會議情況和回應傳媒的提問等。當局主政官員應以開明、開放的態度聆聽和重視委員會提出的意見,並予以整改。對一些純屬為完成某項特殊性或臨時性任務而設置、卻沒有存續必要的機構應予以撤銷。人們期盼新一屆特區政府通過行政改革提升優質高效的施政效能,建立「一國兩制」下新時代行政治理的新模式。

  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