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代表昨日到立法會介紹內港擋潮閘仿真結果和防災減災的工程進度,針對本澳防災減災工程訂定短期、中期、長期規劃,其中已完成兩項短期規劃;4項中期規劃正在規劃或建設,至於4項長期規劃則須視乎短、中期工程完成後觀察效果再行決定。
2017年「天鴿」風災至今5年多,竟然只有目前已完成的短期規劃,分別為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以及筷子基至青洲沿岸的防洪工程,前者在下大雨期間還出現水浸情況,難以想像出現風暴潮或海水倒灌時,能否發揮功能,幸好澳門去年的颱風都不是正面吹襲,惟抱有這種僥倖心態不可取亦不可能;至於後者,主要是於林茂海邊大馬路休憩區至青洲上街沿岸部分堤圍施工加高,建造不低於平均海平面3.2米的混凝土防洪牆、於部分沿岸石堤建造旋噴樁止水帷幕以防止海水滲入,以及於現有沿岸雨水排放口安裝止回閥門防止海水倒灌。但,不要忘記「天鴿」最高潮水高度為5.58米,這個防洪牆頂多只能抵擋中型颱風的風暴潮,令人質疑這項工程的效用。
至於正在開展的中期規劃,則為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另外規劃中的有路環西側防洪排澇總體方案、輕軌東線灘塗整治工程,以及新城A區堤堰優化工程。觀乎似乎除了內港(南)雨水泵站外,其他都與澳門半島的防災工程無關,而長期規劃的內港擋潮閘暫不興建,內港防洪牆安裝工程,以及司打口蓄洪池竟然成了空中樓閣。
其中,內港防洪牆安裝工程,涉及內港碼頭搬遷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政府與有關方面商討搬遷工作依然採用「拖字訣」。其實不外兩個選擇,一是搬遷到九澳碼頭運作,二是利用港珠澳大橋的運輸力補充,香港的貨櫃碼頭集中在葵青貨櫃碼頭,接近港珠澳大橋,以陸路貨運取代海運來澳,相信在效益上更好。然而,特區政府最初計劃在港珠澳大橋澳門人工島興建「物流中心」,最終竟降級為「跨境貨物轉運站」,佔地面積亦由原來的5.6萬平方米,大幅縮減至僅約四分一的1.6萬平方米,且不設冷凍和一般倉儲的運作模式,只供澳門及香港貨車進行即時跨境貨物交收,令到內港碼頭搬遷工作少了可替代方案。
退一步而言,就算上述方案涉及內港碼頭搬遷問題,內港擋潮閘又有維護費用的疑慮,那麼司打口蓄洪池為何不能盡快上馬?當局未有說明。對此,我們期望澳門半島能有更多防災減災工程上馬,而不是先做好短中期的方案,再視情況補回,要知道,全球出現極端天氣頻繁,根本沒有「視情況」再補回的機會,澳門人承受不起再受到強颱風重創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