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設輕軌巴士轉乘優惠分流乘客

769

  上周《特區公報》刊登兩家巴士公司2023年度營業報告,新福利、澳巴兩公司去年合共錄得盈利5282萬澳門元。期內載客量逾2.14億人次,日均58.9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總載客量的九成,2019年載客量是歷史最高2.29億人次。然而,2019年底,澳門外僱總額約19.6萬人,2024年3月底外僱人數17.9萬人,2019年訪澳旅客人數近4000萬人次,而2023年全年入境旅客共2800萬人次,足見倘旅客數或外僱數追回2019年水平,公共巴士載客人次必定再創新高,那麼,公共巴士服務能否應付?

  翻查資料顯示,兩巴在2019年盈利合共1.17億,當年屬最高峰客量,故財政援助達10.4億元;反而在2021至2023年間,特區政府每年向兩家巴士公司合共支付澳門幣6億多元,足見政府每年少援助4億元,兩巴依然有盈利,不過少一點而已;除了因為受疫情影響,公共巴士公司似乎穩賺不賠。2020年兩巴共賺約8500萬元,2021年兩巴虧損約800萬元,2022年則虧損近5000萬元。

  可是,交通局指「2024年起,巴士公司可申請調整財政援助金額1次,特區政府會視乎其所提理據作綜合評估。」那麼會否申請增加經援甚至加票價,我們只能繼續留意。

  全世界的公共交通服務都需要政府補貼,既然付出了,居民旅客也想得到好服務,可是公共巴士在繁忙時間,依然人滿為患。同樣受到過度旅遊困擾的日本京都市,途經旅遊景點的京都市營巴士、地鐵等大眾交通工具擠滿旅客,導致居民難以乘車,民怨因此而生。對此,日本京都市提出上調對外地遊客的公共交通車費,希望減低旅遊業對居民的影響。反觀澳門,未有採取應對措施,反而用澳門通拍卡乘車的旅客可同樣享受政府補貼的車資優惠。

  公共巴士合同將在2026年12月31日屆滿,我們期望政府做好新合同的前期準備工作,而非「臨急抱佛腳」,屆時檢視目前的經濟援助措施是否繼續有效,例如設補貼金額的每日使用上限,杜絕有人濫用車資補貼措施。另外,在新合同亦可以思考倣傚「橫琴動態公交」,提供部分巴士採用「網約」模式乘坐,避免居民和旅客擠在同一輛巴士導致「爭上車」。

  另一方面,當局也要解決輕軌和巴士間的轉乘優惠。過去,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透露有關方面曾商討但「傾唔掂」,原因在於兩者分別是私人公司和公共資本專營公司,相信短期內無太大進展。然而,既然公共巴士獲得政府補助,為何會「傾唔掂」?退一步而言,既然澳門輕軌公司2023年全年票務總收入為1355萬元,相較7億元的政府援助巴士公司只是「一滴水」,由輕軌公司讓利巴士公司又是否可行?倘吸引居民旅客使用,輕軌便能增加客量和票務收入,也減輕巴士的運載壓力。可惜,政府和輕軌公司在提升輕軌乘搭率上一直被動,導致轉乘優惠無法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