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賀一誠今日下午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回應議員提問。這是行政當局與立法機關形成制度化溝通的機制,以便市民更好知悉社會脈搏,了解政府施政。相信,今天會議上,議員還是會圍繞疫情、經濟、民生、區域合作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議題提問,賀一誠循這些議題闡釋政府工作思維、工作路徑。
誠然,自從4月中賀一誠列席立法會特首答問大會以後,4個月時間以來,澳門特區、國家、世界的發展形勢可謂出現突變。以小小特區而言,自從6月18日以降,我們經歷疫情以來最嚴峻考驗,病毒進入社區蔓延,令大家在抗疫中經歷疫情「殺到埋身」的無助,以至6位長者因感染病毒確診致引發併發症不治,成為近3年來澳門抗疫最慘痛一幕。而期間政府應對疫情的「攻防戰」,整體社會有感當局在開始階段未能果斷採取封控措施、截斷傳播渠道,形成感染個案上升危及整體社會的「敗筆」,今天政府如何作一個初判,檢討經驗教訓,以免一旦重現疫情重蹈覆轍,相信是社會希望行政長官有一個初段論述的訴求。
此外,新一波疫情來勢洶洶,政府決定實施社會「相對靜止」時期,再透過高頻次全民核檢和抗原自我檢測,終遏止疫情蔓延達致社會面清零。這劑「猛藥」在國家、粵珠支援,全民合作,政府尤以前線「攻堅」下,終於漸漸回復社會正常狀態,至本周進入常態化防疫。可是,歷經疫情再度重創,以及「猛藥」的雙重打擊,社會民生真的「氣若游絲」,儘管政府向立法會緊急提案動用逾300億財政儲備分兩個階段「開倉派米」,然而,只能是「吊鹽水」式的以期「救得一家企業得一家」的模式,同時避免民生有「斷炊」危機,以期共度時艱。
只是,防疫常態化下,設若疫情隔三差五來襲,澳門如何自處?眾所周知,一天澳門不能恆常是個「安全」城市,便難以持續開展各種自救、吸引旅客措施,這些,在過去歷次有望乘「黃金周」等節假日注入澳門旅遊和服務業活水時,竟遇上疫情令社會希望「泡湯」。可見,持續下去,澳門真的難以經得起這種折騰,有必要想方設法,檢視有甚麼方法可供「突破」困局?
固然,今午行政長官列席立法會,是遭受疫情「重創」以後澳門特區各界能夠從議會討論中,審視未來我們應該怎樣走,特區政府又有多少「板斧」,有多少預案能夠克服困難,更重要的是,要向社會發布在地應變方案,凝聚民心,才能攜手抗疫,同時促成同心同德令到社會具備合力「撐」下去,掃除疫情陰霾,找到澳門重新出發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