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博企公開招募草堆街創業方案,透過提供資助鼓勵本澳商界落戶草堆街,激活社區經濟。誠然,有企業願意資助創業是好事,只是倘社區配套、環境氛圍不足會窒礙發展,故我們提出以下5點疑慮冀集思廣益。
其一、草堆街活化計劃涉及融合藝術元素美化店舖及街道,以「古街潮玩」的定位,為草堆街重新注入活力。可惜的是,草堆街與內地一些古色古香的街道比較,甚至與福隆新街相比,看不到街道是1條古街,反而多是殘舊破敗的低層樓宇,欠缺的是重整美化,尤其呼籲業主維修樓宇,現在可能是「粉刷外牆」和「裝上燈飾」等快速「化妝」做法。這就涉及都市更新的問題,倘沒有人願意做又或不懂做,古街豈不變成吹捧?
其二、博企將以資金配對方式,為創業者提供最多100萬元的資助,而創業者需自備不少於30萬元的開業資本。這種「以大帶小」的理念本屬好意,只是博企沒有從中「抽成」,賺錢與否與其無關,會有多大持續動力促進片區經濟?若估計有30多個商舖參與來算,頂多是1次過4000萬元的支出,一旦豪擲金錢了事,欠缺後續關注商舖經營狀況,試想,計劃豈不難以持續產生活化社區功效?
其三、目前草堆街約有三分之一即30多個店舖空置,那麼還有60間店舖有營業,除了街道美化,博企能對他們提供支援嗎?因為這60多間舖不屬創業,參與度可能較低。博企呼籲業主不要因為該計劃而加租,更應減租支持創業,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呼籲而已。事實上,當業主眼見出租的商舖生意好,必定加租,始終租務市場是供求關係,澳門作為自由經濟市場,當局不能對區內租金作出規限,我們擔心到頭來只令地產和業主坐享其成變成「大贏家」。
其四、當局未有透露草堆街會不會改成步行街,我們從支持的政府部門看不到有交通事務局參與,似乎不大可能會封街。誠然,內地的古街都是步行街為主,草堆街行人道十分狹窄,甚至有一邊街道沒有行人道,車輛川流不息,環境對行人不友善,我們認為先天上硬件不足。
其五、博企招募期間將舉辦創業培訓課程及草堆街開放日、提升文案撰寫及演說技巧等課程,我們多番強調,倘「做生意」也要人教怎麼做,宣傳如何做,那會是不懂做生意的人;成功的「生意人」都不需要別人指教,這種「模板式」的指導做生意方法,創業者可能大多支撐個兩三年,30萬元的本金便會如流水般敗去。
故此,當局應先做好硬件配套,從根本上弄好舊區重整是甚麼,繼而招募真正懂做生意的創業者,這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