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前在立法會花近15分鐘侃侃而談整頓博彩業,他有信心本澳經濟很快恢復,這個「最後1公里路」已談了足足兩年多,惟至今仍看不到終點。他提及的數據,甚為有趣 「我哋600幾萬遊客時有600幾億收入、700幾萬遊客有700幾億收入,但4000萬遊客時我哋幾時有4000億收入;未試過。」
從這數據來看,可以估計旅客在博彩消費,由量提升為質,即人均注碼提升了,惟不足政府的庫房1年開支,不知該值得高興還是憂心?目前,訪澳旅客量與回歸時年代相若,約700多萬人,2000年飲食業和零售業場所在職員工2.2萬多人、有5000多間場所,至2020年7.4萬多人、7萬多間場所,但只服務約700萬旅客和本地人,旅客量不足造成經營困難。明顯,市場做大了,但消費量與2000年相若,加上目前流行到珠海消費,可見飲食業和零售業場所不能支持下去。縱使4000萬遊客時沒有4000億元收入,但當中支持本地經濟和澳人就業,就起了很大作用。
目前大部分飲食業和零售業場所均存在外僱,他們的薪金與澳門居民相距多少?賀一誠沒有說明,倘這些外僱退場,增加澳人就業職位,商品價格又會否提升?這是一環扣一環,而不是僅能以2000年的數據簡單作比較。
新一期電子消費優惠計劃有望在下月落實,惟本地失業率上升等,市民消費較保守,除必需的經濟活動外,較少有新消費,這7萬多間場所要競爭近60億元消費額,惟新一期電子消費優惠計劃的拉動效應能否擴大?只是經濟環境持續惡劣,政府可以做的只有下下之策。
另一方面,目前旅客大減,本澳城市承載力的問題大大降溫,惟負面影響是經濟環境轉差,居民陷於水深火熱中;故旅客減少,政府收入要足夠,居民有就業,這樣又是否發展橫琴深合區就可以做到?政府一直說深合區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但如何取得稅收?從來不甚了了。而賀一誠的說法,也給了答案,政府只能緊盯賭收,沒有或難以「開源」,就算計劃賣地,相對近千億元財政開支只是杯水車薪。
早前,經國家稅務總局批准,葡語國家及地區稅收合作辦公室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稅務局正式成立運作,這是全國首個面向葡語國家及地區的稅收合作辦公室,這些稅收會否撥入澳門庫房?新聞稿沒有說明。對此,我們一直質疑居民到橫琴做生意和創業,政府如何獲得稅收?以澳門的簡單低稅制來看,只有買賣樓宇算是收取較多稅項,除博彩稅,其他稅項不足支撐政府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