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紅街市復業看訂政策建街市新形象

604

  紅街市經歷兩年整治工程,上周四(5月30日)復業,118個攤販回遷。據新聞報道,街市重新營業,首日整體運作暢順。而經過改造街市內部結構,重新布局和優化設施設備,新街市博得小販、行業商會、市販互助會和居民認同,大家都希望在新環境中有清潔舒適的購物體驗,吸引居民到街市購物,甚至有行業商會計劃與小販設立網上平台,實行線上線下公布購物資訊,增加便民條件。

  我們看到,隨著時代發展變遷,本澳傳統街市面臨設施、銷售等條件限制而跟不上社會消費轉型;甚至傳統街市作為舊區「地標」,當原區居民老化,年輕一代遷離,街市檔販與舊區商戶面臨客源下降的同一困局,怎樣吸引顧客「入區」、「入街市」消費,成為舊區是否保得住經濟活力,以至生死存亡的考驗。

  毋庸諱言,時代進步,也帶來網上消費衝擊實體店經營的「業態競爭」;又或電子支付成為「異軍突起」的支付模式,也必然衝擊著只收取現金支付的老方法。凡此種種,莫不是舊區傳統街市營商面臨的新時代、新業態,有賴營商者找準自身定位和謀求發展新格局,對準客源市場,來調整策略迎上急促變化的挑戰。

  回看疫情3年時間,確是在澳門居民「難以過關」的大環境制約下,讓居民留澳購物消費,助力舊區、傳統街市經營。與此同時,在政府政策措施推動下,消費卡、手機支付等支付模式大行其道,也促成商戶、小販轉型參與到電子支付大軍,推動行業產生了外賣、網購浪潮湧現。

  但,也可以正視,當疫情過去,澳珠通關回復正常,甚至較過去更便捷,如增加了青茂口岸24小時通關,內港灣仔渡輪延長服務時間,也增加了港珠澳大橋口岸、橫琴口岸24小時通關,「澳車北上」、「單牌車」進出橫琴……顯然,澳門居民重新北上生活消費,帶走了一定的在澳消費客群,立竿見影下,零售、服務、餐飲業經營應聲下跌,這個現實,在大勢所趨下,只能依賴營商者「自救」,做好本身的經營策略;同時,也可協同做強做大社區引客力量;甚至,在政府政策措施、整體社會經濟環境變化下,找到社區、街市生存新空間,諸如,乘著國家惠澳政策,自由行城市增加,橫琴「團進團出」等通關便利,優化澳琴一體……

  紅街市重開當天,市政署市政管委會主席戴祖義勉勵攤販「繼續用心經營,和市政署同心協力塑造新的街市形象,提供舒適乾淨的購物體驗」。我們看到,有兩點很值得政府、行業、商會、市販會,以至社會各界和廣大居民思考–購物體驗的新街市形象,市政署和攤販同心協力─一方面,弄清今天居民的消費模式,加強「服務提供」,完善購物環境,以至配合線上線下營商、諮詢的環境,才能留住熟客,擴大新客群和客源。另一方面,街市的經營管理再不一如以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涇渭分明,反而應以街市作為「共生載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為消費群體提供優質服務,針對客群需求再形成共生的經營消費環境,才是今天面對新時代、新業態的「生存之道」。

  為此,有立法議員期望當局及早制訂街市發展策略,推進街市可持續發展。我們認為,這是先做好「上層建築」的信號,值得大家深思。傳統街市轉型,不獨要重整、修建好街市硬體,增強軟體運作,來體現現代化、服務提供者的水平;未來,在新業態、新經營模式和快速轉變的消費變化中,怎樣構建新街市形象,尤其在舊區中,作為社區「地標」,如何用好歷史、文化底蘊配上各種營商元素?這,除打破小販欠缺年輕人接手傳承和入行的困境,也有利年輕人創新創業,推動街市、社區經濟找到出路,「策略先行」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