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約600米的東北大馬路空中走廊(行人天橋)建造工程已判給,造價近2.5億元,需要702個工作天。早前,有網民在社交平台分享照片,指中央綠化帶的樹木被連根拔起但根部沒有土壤包裹,質疑移植的存活率。不過無論怎樣,這是黑沙環區空中走廊的第一期工程,日後連接到勞動節大馬路的第二期工程後,加起來全長1.3公里,是未來澳門最長的空中走廊,倘日後接駁原電廠的慕拉士社屋,相信會更長更便民,關鍵在於這些工程使用的公帑是否用得其所,而綠化補償又有沒有做好。
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建成後,地面行車道涉及穿越4條馬路共8個進出口,亦涉及4個等待迴轉位,即使當局設置魚眼鏡,但駕駛者難以看清車流,空中走廊自啟用至今,行車道發生不少交通意外。縱使當局未有公布相關數據,但從社交平台觀察到的照片,意外頻仍。那麼,東北大馬路空中走廊建成後,行車道會否重蹈覆轍?由於公共建設局只負責工程,交通規劃屬交通事務局,故我們未看到相關資訊。
當局在規劃中的,還有石排灣社區業興大馬路跨越九澳高頂馬路至石排灣水塘行人道的空中走廊,相關空中走廊總長度約188米,計劃設置7個落腳點。
我們過去曾批評,石排灣社經屋群本是落實利用空中走廊的最佳區份,可惜當年為趕上馬,導致業興大廈、樂群樓和居雅大廈3座屋苑大廈裙樓互不相通,更不要說大廈不同塔樓之間亦不相通了;甚至乎居民到樓下公共停車場也得到達地面再往停車場,可謂奇芭建築設計。
除上述空中走廊,林茂塘空中走廊概念早在1995年澳葡時代提出「林茂海邊大馬路都市道路規劃」,包括增加休憩空間和構建由筷子基南灣至內港一帶的空中步行通道,要求林茂海邊大馬路一帶各大廈建設時在閣樓層須預留公共行人走廊、負擔部分行人天橋及公共樓梯,以形成1條由運順新邨接通至金灣豪庭的空中步行系統,可惜至今僅有1座行人天橋出現。查公共建設局網站資料顯示,施工中的包括沙梨頭海邊大馬路行人天橋建造工程(第一期)和蘭花前地行人天橋設計連建造工程;30年過去,今僅能以「斷截禾蟲」式建造,殊甚可惜!
對此,當局未來規劃更多空中走廊前,應多落區聽取民意,切勿為做而做,思考空中走廊的必要性、使用公帑的合理性,以至有否影響行人和駕駛者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