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波疫情終現曙光,當疫症消退,還得思考經濟問題,眼下百業蕭條,縱使當局推200億元援助,但我們明白「長貧難顧」,各行各業除了憂慮客源問題,還有資金難題,兩面夾擊,如何恢復過來,下一波消費檔期會是國慶重陽假期。
這一波疫情,不少店舖再難招架而要離場,只有珠澳正常通關,再到其他省市的旅客有信心來澳,日均旅客數量重上兩三萬人次,才算慢慢恢復過來。不過,倘若我們只期待旅客回流,這樣會比較被動,要應付當前困境,唯一是加快產業多元,但澳門始終欠缺工業,科技等產業又非澳門專長,以至產學研之途未臻暢通,處處受制;2年多疫情以來,每當經濟不景,對旅遊業的依賴反更強勁,甚至到內地宣傳的「活力澳門周」,過去的行政長官都鮮到當地出席開幕儀式,惟行政長官賀一誠則有所不同,親臨當地主持儀式,可見澳門重視旅客重來的渴望,只是內地亦有疫情,經濟未必如前,要重回過去日均10萬旅客榮景,今天來看難過登天了。
中央政府多次耳提面命,提到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問題,說明已視為事關澳門可持續發展問題,每每對澳門提出指導要點,特區政府一直嘆慢板來「拉牛上樹」,甚至過去盛傳橫琴設金融市場,最後證實本無其事。誠然,除了放眼橫琴這個只計入珠海生產總值的地方,倒不如思考澳門有何升級或創新產業的優勢。例如珠澳跨工區,當年的構想是發展澳門工業,惟後來成為瓶裝水生產區和物流中轉倉,那麼,可否善用這個在2003年因應「一國兩制」紅利而創立的跨工區,來個升級轉型?
又或澳門財儲可以倣傚新加坡政府成立淡馬錫控股投資公司,截至2019年3月財政年度,該公司全年股息收入90億新元(約500億澳門元),10年期股本回報率9%,集團投資組合總價值約3130億新元(約16,000億澳門元)。回首2019年,當局計劃設立澳門投資發展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且一擲600億澳門元,後來被坊間批評成立倉卒,最後政府不了了之。
今天回頭看當年成立投資公司的計劃,實屬好事,關鍵是怎麼投資、如何投資、有甚麼人才出掌基金等,特區政府一概未有說明,加上過去投資百億到橫琴發展中醫藥產業園成了「水瓜打狗」,才令坊間有所質疑。
經歷今次疫情,不妨重新思考成立投資發展基金公司,惟必須具體說明投資方向,這才是負責任政府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