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 檢視應對暴雨機制長遠增城市防洪力

698

  前日,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因應預計持續強降雨可能對學生上課安全構成重大影響,宣布非高等教育各教育階段昨日全日停課,的確,根據第105/2016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當局可以因應特殊情況安排停課。然而,氣象局昨日凌晨3時20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直至早上11時40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依照第17/2020號行政命令,只有紅色和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才會安排停課,當局今次的「超前」決定,在社會引起一定迴響。

  或許會有人說「以前做學生時,落大雨也要上學」;惟時代不同,昔日沒有現在那麼多跨區、跨境上學,且氣候變化,雨量,乃至出行模式都大有不同,故我們不支持「想當年」。誠然,暴雨警告信號往往與居民的感受有落差,倘沒有「超前」預計宣布停課,只是黃色暴雨警告信號,學生也得上學,惟可能家長和學生都要冒雨出行,交通擠塞,不「超前」安排停課就是不人性化安排,箇中狼狽,也可以成為月旦聲音,故而在各個平台上演公孫騎驢現實版。

  今次的「最強暴雨」是澳門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廣東省氣象局和香港天文台4地會商得出的結論,鄰近地區昨錄得100乃至300毫米雨量記錄,可幸暴雨未對澳門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而不同的政府部門亦因應4地會商結果,在前日四出呼籲居民做好防浸準備,甚至交通事務局發稿,呼籲車主和駕駛者避免將車輛停泊於負層停車場或低窪地區,可見,相關部門站在安全角度做好科學預警,卻不一定有「必然結果」。

  澳門居民談「水」色變,我們相信很大程度源於風暴潮引發海水倒灌淹浸低漥地區的慘痛經驗,容易等同於暴雨水浸。幸而,當局正積極興建內港南雨水泵房工程,完善區內渠網,提升排水排污能力。

  除了內港,其他的水浸問題也得正視,加強預警提高市民防災意識。澳門地處多雨地區,逢雨季暴雨來襲前,都應如日前出動人手確保渠道暢通,長遠而言,提升城市基建,保證負層停車場不會出現水浸才是積極作為,否則只是承認負層停車場不適合澳門環境,或未來只能在裙樓興建私人和公共停車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