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 有為政府有效社會做好應急救援

250

  近日,國際上兩起自然災害引發人們注視,分別是1月7日美國加州發生山火,大火蔓延導致著名城市洛杉磯出現5個災區,種種原因交叠致火災失控,人們生命財產被祝融吞噬,只能撤離逃難。1月7日早上,我國西藏偏遠地區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半小時中心區域啟動救援,搜救安置同步,各種搶險救援手段紛紛實施,至9日6時公布地震遇難者126人,受災群眾6.15萬人,中央、地方、民間分工合作馳緩,保障措施一浪接一浪,被國際視為「教科書」級的災難救援一課。

  在此,我們不是要比較兩起自然災害的救援優劣,而是從這當中呈現出來值得學習,也值得警惕之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見不賢而內自省,才能在世界自然、人為災害降臨時,用「在地」預案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切合「有為政府」、「服務型政府」的根本,展現政府效能和有效治理。

  過去,澳門特區長期處於安全水平,鮮有對自然災害的殺傷力予以有效評估。每年風雨季節,颱風襲擊經行政當局在天氣預報和「民防架構」啟動的防風工作,上世紀70年代以前可能會形成人命傷亡的狀況,澳門人對颱風的威脅因防風措施得力,以及社會建築建設完善,早已成為「歷史」;甚至引發有人在打風天「追風」逞一時之快。

  及至2017年「天鴿」風災,風暴潮釀成多人死亡,大半個澳門沿岸地區遭浸,才激發起大家重新檢視救災應變措施,從建立應急指揮系統,購置和完善救災搶險設備,啟動內港雨水箱涵渠建設和研究建造內港擋潮閘,以至設置民防避險中心,制訂應對風暴潮的緊急疏散計劃……

  毋庸諱言,上述這些,都是澳門經過災難以後痛定思痛的有效對應措施,是建基於社會同心協力,共建美好家園,也推動特區政府檢視法律法規、防災救災建設,乃至加強官民溝通合作,「磨合」出來有效管治,提升管治能力的表現。

  今天,澳門特區每年檢討應急機制,舉行「水晶魚」民防演習,測試防災系統和演練風暴潮緊急疏散運作,令到政府在民防「大腦」主導,各個部門、社區團體和廣大居民得以手腦一致防災抗災,是「吃一塹,長一智」形成的特區「有為政府」、「有效社會」運作的社會治理機制。

  為此,美國加州山火、我國定日地震兩起自然災害正正提醒我們,應急救援工作永遠在路上!而特區政府在有為政府、提升治理效能方面,除了推進公共行政改革、完善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加強公務人員隊伍建設和廉政建設、推進「1+4」產業適度多元發展和做好粵澳合作、開發橫琴、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其實,在社會、經濟、民生範疇之上,還必須正視應急救援工作和基建等措施,能否在電光火石的瞬間抗災、救援、搶險,確保在自然、人為災害降臨時,「有為政府」、「有效社會」攜手應對災難,保障生命財產安全,將損失降至最低,也能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社會正常運行和完成災後重建,這些,才是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型政府的檢驗標準。

  「天鴿」風災、新冠肺炎3年疫情給予澳門特區上了很好一課。風暴潮澳門吃了一塹,我們能夠奮起改進;「山竹」的有效應對和3年抗疫成績,可以說,正正是「有為政府」、「有效社會」的展現,也是澳門廣大居民同心同德共建美好家園值得自豪的社會合力,且不斷自我鞭策,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