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普惠援助需促消費加強流動性激活市場

540

  自7月23日至31日,本澳連續9天社會面沒有新冠肺炎感染陽性個案,為我們抗禦這一波疫情取得階段性進展,當局昨日公布,全澳今天進入「穩定期」,至本月7日,為期6天;倘若期間疫情持續受控,於下周一(8日)我們便可以回復6月18日以前的常態化抗疫措施,只需做好適當調整手段,廣大澳門居民便可回到恆常防疫狀況,真正復工復市復業,繼續堅持以防疫為大前提,促進社會活力生機,穩經濟、保就業、顧民生,推動澳門特區固本培元,邁向復甦。

  際此,廣大居民除需堅守好防疫措施,按照政府提出的指引做好個人、社區防護,以防疫情「死灰復燃」,還有,在「穩定期」的6天時間,也好為回復常態化防疫、社會經濟如何有效延續運行,細思助長生機活力方案,供特區政府參考,集思廣益,運用財政資源,激活市場生機。

  政府公布僱員、自由職業者、商號納稅人的首個百億援助計劃款項可於本月17日發放;又公布推出4厘利息補貼計劃助力商號延續資金鏈,配合還息不還本措施,確保商號得以度過今次疫情衝擊。這些,都是資金流動下助力企業生存下去,納稅居民作為家庭經濟收入來源保住家庭開支,一同「撐下去」共度時艱的救濟手段。但,怎樣用好有限的公共資源促進營商,保住企業也同時保住僱員飯碗,將第二個百億元援助「普降甘霖」的同時要「用得共所」,是廣大市民關注,又需作好籌謀的「答卷」!

  毋庸置疑,經濟疲弱、本地居民失業率攀升至4.8%高位,當剛剛從疫情打擊喘過氣來,普羅市民儘管著重政府「開倉派米」救援,但是,華人社會重視居安思危,危機感強烈,從生涯規劃中主動「積穀防饑」,雖然手上「有餘錢」,都不敢胡亂消費,寧願加大儲蓄作不時之需。這種民族性固然是美德,可是,當如今疫後要面對社會經濟「求生」特殊時期,從理論上看有賴人們加大消費來推動內需,形成資金強力流動生機活力,才能產生「自救」氛圍,尤以澳門是個微型經濟體,出口、投資當下能否促成經濟活力還有待印證,可是,消費便必然「立竿見影」。

  設若近期居民對前景欠缺信心,不願消費,便只能依靠「服務出口」,等待旅客來澳消費擴大內需,形成「活力」。這種「守株待兔」方式,難以最快捷推動社會出現興旺榮景,必影響人們重拾信心。為此,我們建議特區政府,必須推出政策措施促使居民消費,當中,可以考慮在第二個百億普惠援助中,加碼電子消費計劃,並推動各行各業出台優惠措施,擴大「槓桿效應」,讓有限資源加速流動周轉,強化市場活力。

  我們相信,有了首個百億元的直接金錢援助,可以為商號、家庭暫且支撐資金鏈,保住營運、家庭生活;為此,第二個百億如何避免居民「儲起」資金,將政府「開倉」的目標落實在資金加速流動惠及各層面、各行業,有賴社會從現實中形成援助形式共識,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產生最大功能效益,達致穩經濟、保就業、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