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暨普查局公布2024年全年入境旅客人次按年上升23.8%,帶動旅客不包括博彩的總消費按年增加5.8%,至753.6億元;旅客人均消費為2157元,按年減少14.6%。數據出來後,社會上大部分評論或社交媒體都認為是「旅客的消費降級」,不過我們翻查2019年的新聞稿,當年有近4000萬人次旅客,全年旅客總消費只有640.8億元,全年旅客人均消費亦只有1626元。可見,無論總消費或人均消費,都較2019年高,倘澳門再增加600萬人次旅客數字,總消費額更逼近900億元了。
誠然,用2024年跟2019年比較,尚未包括通脹,不過我們要指出的是,旅客總體消費未必降級,然而,為何中小企仍叫苦連天,指澳門的經濟市道差?那答案顯而易見,就是居民的「消費降級」,在西瓜效應下,只有旅客追捧的店舖大賺,民生區的店舖受北上消費和網購影響,成為大勢所趨。
另一個教人震驚的數字,非留宿旅客日人均消費只有691元。目前,內地流行「特種兵」旅遊模式,在他們眼中,來到澳門不必多花金錢。例如在各大口岸,已經有博企的穿梭巴士,而娛樂場內有小食飲品派發,更有手信店的免費試食,應有盡有,加上澳門大部分景點都不收取門票,一天下來需消費的不多,而目前手機「打卡」盛行,拍下大量照片已經沒時間購物吃飯就返回內地了。
另一個數字是,根據旅遊局1月28日除夕至2月4日年初七春節黃金周統計數據,8日期間訪澳旅客超過130萬人次,同比減少3.5%。回顧1月17日,旅遊局局長文綺華預料日均有18.5萬旅客人次,即8日有148萬人次,可惜「成績表」結算下來少了18萬人次。我們理解當局固然想有更多旅客來澳,可是他們未必惠及社區經濟,增加居民獲得感,又徒添交通壓力,惹來居民反感。
不過,統計局的數據指,期內來澳觀看演出或賽事的旅客人均消費5076元,參加會展為4323元,都屬於較高。我們相信,會展可以不僅停留在舉辦展覽,還將組織比賽、表演和旅遊觀光體驗等活動,使整個會展概念更全面,這才是提升澳門在「旅遊+」、「會展+」工作當中,我們支持做精做強這類消費較高的旅客,當局得多花心思吸引他們來澳。
最後,要扶助中小企經營,似乎吸引旅客入區不是上上之策。經濟財政司司長戴建業早前表示,政府正積極籌備3層式推動澳門中小企發展方案,當中包含保育本澳百年老店的元素。我們相信有關政策要在4月的施政報告出台後,始能知道具體內容,但中小企亦要思危求變,很多東西要使用科技升級轉型,經營模式需與時俱進,例如怎樣得到網購提供不了的服務,做好自己的服務和產品,如改善接待禮儀、創新產品配方等,形成差異化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