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本月14日發表《2024年度施政報告》,相信住屋問題是居民最關心的事,然而,在經屋申請可能冷淡的狀況下,居民會否轉向購買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預計今年內可入伙,都更公司積極向相關金融機構建議為澳門居民提供八成,甚至九成的最高按揭成數,在澳門設銷售中心遞交申請。可是至今居民仍抱觀望態度,始終近300萬元人民幣的樓價,還有偉龍馬路的夾屋項目,甚至處於下跌的私人樓宇,澳門的房屋政策會怎樣調整,相信施政報告應有所著墨。香港有議員建議樓市應適當「減辣」,包括建議港人買第二個物業印花稅由15%降至6%,又認為可以暫時豁免外來人士的置業印花稅,眼下樓市下滑,澳門又是否具備條件「減辣」?
另一個是交通問題,看來也是難以對症下藥,政府只能等待輕軌通往媽閣站,以至東線通車。但,就算通車也解決不了輕軌「燒錢」的「大白象」問題,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曾指出「全世界大部分輕軌都蝕本,相信日後營運者財政會有困難,收入比較少。」就此輕輕把問題帶過。交通局爭取2028年完成東線工程,預料2030年輕軌效益初步顯現,要談7年後的狀況,那就是下下屆政府的事了。
至於居民就業問題,今年7月,外僱數量近17萬人,本地就業居民才約28萬人,足見外僱比例差不多達到1比0.6人,可見本地人就業問題存在薪酬難以上升,以及不易找工作的難題。縱使特區政府一直恪守輸入外地僱員僅為臨時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的政策,惟此「臨時」已逾20年。
接著是醫療問題,根據2021年人口統計數據,本地65歲或以上人口超過14.6%,澳門步入高齡社會,對於照顧長者的需求,醫療資源需求不斷擴大,在離島醫院啟用後,只能緩解醫療需求而不能徹底解決醫療問題,尤其在醫療開支上必然存在一定壓力。
至於其他民生議題,還有包括「澳車北上」、樓宇滲漏、文化政策、教育質量、宜居空間等,我們不希望施政報告猶如走過場,舉辦5場辯論便了事。回顧今年,當局曾提出黑沙水庫建觀音像和造價預計為14億元的黑沙活動體驗營項目,亦未見於去年發表的《2023年施政報告》,可是這些重大項目不用在施政報告提及的原因為何?對此,不妨凡涉及逾億元的重大項目,應在施政報告說明,否則項目只能再待1年,在下一份施政報告說明,才可以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