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 改變根本營商環境扶持中小企

902

  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早前在一個公開場合指出:澳門現時發展存在短板,如澳門的人口數量較少、人才比較欠缺、經濟多元發展的基礎還比較薄弱,而不少中小企業在疫後依然經營困難。澳門社會應決心全面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讓大家都願意來澳門投資,澳門的居民願意將自己的積蓄投入社會來增加經濟活力。然而,營商環境要如何做,怎樣做,何厚鏵並沒有多說,回顧其出任第一、二任行政長官時,已不斷說要協助中小企,可惜特區成立至今近25年,始終踟躇不前。

  特區成立初期,幸運博彩經營權開放,在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及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中小企業首當其衝,人力資源向博企靠攏,另一方面在樓價飛升下,地舖價位連同租金亦水漲船高,使到不少沒有自置舖位的中小企業,再怎麼努力也「只是幫業主打工」。《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仍停留在重申要提升中小企業競爭能力,協助解決企業經營所面臨的困難等問題,會否變成特區政府用來虛應的招式?規劃是做了,也推出一些老店特色店和數字化經營扶助措施,只是驟變的內外環境,改善措施能發揮多大成效,助力中小企度過目下難關?

  到了今天,澳門的經濟困境是疫後旅客數回升至2019年的近七成,2月更接近去年九成,只是客量多但消費力下降,消費力沒有回復至疫前七成,且集中在一些旅遊區域,個別商戶仍慘淡經營,其實中小企在2019年前也面臨不少困境,只是在疫後面對更多困難而已。澳門人口少嗎?以密度來看其實不少,但按一個微型經濟體,經濟多元發展的基礎的確比較薄弱,集中火力做好個別行業就好,可惜一直「拉牛上樹」始終不是辦法。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由於2023年農曆新年在1月,商戶在新年期間的營業額一般會較高,在高比較基數下,2024年1月整體受訪飲食及零售商戶的營業額均錄得按年跌幅,但茶餐廳及粥麵店則上升12.9%,可見消費相對便宜的餐飲店,受到居民旅客支持。

  疫情前一直有「澳腳北上」消費,但隨著「澳車北上」、「澳車往港」、「單牌車往橫琴合作區」等政策相繼出台,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深度融合發展,意味更多本澳居民往返內地和香港購物和飲食,本地民生消費只會愈來愈被攤薄,只能依賴旅客消費。有見當局聯同商會和地區組織舉辦「北區周末消費大獎賞」冀吸引周末周日留澳消費,有別沿用多年的「北區消費嘉年華」推廣模式,以電子支付平台抽獎的槓桿式引客,跳出用現金券吸引消費的老路,活動能否為「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另闢蹊徑,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