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 改善渠道已落後創新暴雨去水免浸

661

  踏入盛夏,標誌惡劣天氣頻現,總結本周連場豪雨,氣象局多番提前提醒,至周三算是最強雨勢,發出紅雨警告近7小時,並錄得最高逾200毫米雨量。雨量不少,多處水浸,路氹區出現山體滑坡,亦有市民拍得山邊「小型瀑布」;公共巴士滿是黃泥水和大三巴斜路「水浸街」,凡此種種,經網路傳播,惹來討論。

  疫情下,工程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遍地開花,離島醫院、輕軌項目、第四通道,無不落在路氹區,大興土木下,出現水浸,影響過路者安全,從市民拍攝的片段可見,大量泥沙及雜物等湧進下水道,造成排水管網淤塞受阻。市政署日前表示,與公共建設局有定期溝通機制,雨季前已巡查地盤周邊渠道,但始終工程會改動現有渠道,影響排水能力,導致部分區域出現積水。情況反映地盤周邊的公共渠網存有大量建築廢料,嚴重影響渠道排澇成效,可見當局的巡查和執罰不力,導致雨天塞渠倒灌。

  除了水浸,還有道路損壞,當局更換承受力更強的水泥路面,替代較易損壞的瀝青路面,在雨天會否有其他缺點?諸如水泥路面較「跣」,應在重鋪道路時列入考量。

  為官者不是一句「雨勢太大,去水位去唔切,不是渠道淤塞的問題。」便把責任推得一乾淨。可以預見日後「雨勢太大」的狀況會一而再發生,故城市排水、吸水能力要再升級。由於都市設施建設,用水泥、瀝青鋪路導致下墊面硬化,八成的降雨形成地表逕流,僅有兩成雨水能夠滲到地下,出現逢雨必澇。構建更完善的排澇系統,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澇,眼下當局只在內港建南、北雨水泵房,其他地方都未見大型排澇設施,過去曾有人提出在原狗場位置地下建造集蓄洪池,把周邊的雨水收集至蓄水池再排出大海,惟當局不支持方案,也不見其他排澇方案了。

  海綿城市讓城市在下雨時可加強收集雨水能力,有需要時把蓄存的雨水釋放並加以利用,避免進行大規模的人工渠道改善工程。反觀本澳,只著力改善渠道,這做法又是否落後了?

  借鑑香港現時有3個地下蓄洪池,成效不俗,澳門又可否參考,在不同地點建設蓄洪池,尤其新城應更具備條件,更方便把雨水透過自然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