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 掘路有增無減須防短期重挖

321

  去年道路工程施工計劃有60宗及28宗大型工程,截至去年底執行率約七成五。今年涉及主幹道且工期超過30天的大型工程有39宗,同比增加39%。去年居民飽受掘路之苦,今年掘路工程竟有增無減,我們估計今年交通擠塞狀況較去年更嚴峻。

  澳門近年有多項工程同時動工,尤其新城A區更是個大地盤,很難控制道路幾年內不重複開挖。然而,當局曾表示非事前規劃做不好,而是變化太大,配合新的房屋項目要相應增加配套的水、電及渠網,其中以北區狀況最甚,包括慕拉士公屋將有逾千伙入住,舊渠網無法負荷,因此要掘路擴大渠網;又如東北區原海一居地段建設暫住房、置換房、長者公寓,未來有大量人口遷入、用電量劇增,為盡快建設變電站,只好重複開挖,否則入住時或無電用。掘路對居民苦不堪言,惟不是要居民來「一起犧牲」,小小的澳門竟然有時要塞上1個多小時方抵達目的地,十分誇張。

  除了北區,還有目前內港和筷子基的治水工程,都影響居民出行。當局的說法,就是作為配合公共工程、新大廈落成、管線鋪設年度計劃、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及緊急維修等原因。然而,現實卻是同一段道路掘了又掘,間隔時間短,造成居民出行困擾。其中,去年卑第巷在2個月內2次開挖,後來市政署解釋,卑第巷增設及拓寬行人道工程涉及路段下水道的石板渠一直運作正常,因此工程不包括更換渠道,但沒想到施工時遇上多次強降雨,加劇水土流失,導致石板渠出現滲漏而令路面凹陷,需緊急維修。那麼,負責相關工程的官員,可有被問責?市政署當時未有交代。

  縱使當局有設立「道路工程協調小組」,亦有由交通事務局與市政署共同構建和管理的「道路工程管理統一平台」,惟只開放予公共實體、公用事業公司及特定私人實體使用,未有開放予居民尤其受影響商戶查看相關資訊,藉以查看是各部門和私人公司未有協調,以及查看相關掘路工程有否延誤或多久重複開挖。

  日前,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到訪社團並舉行座談,聽取與會者就行政法務範疇本年度施政工作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會上,有代表期望改善道路開挖工程的問題,藉以減低對市民的影響,張永春亦回應會優化跨部門合作改善掘路問題,故此,我們期望張司長說到做到,把有關工作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