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談到的口岸商業環境,還有1個與口岸相關的議題,就是設立19年的珠澳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是全國首個跨境工業區。
成立之初,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管理辦法》進行管理,實行24小時通關專用口岸等多重優惠政策。
兩地政府早前臨時調整通關時間,有意見認為長期改變通關時間勢必阻礙企業發展,影響招商引資。誠然,這個園區已創設近20年,當年以工業為主,到後來成為倉儲區域,再到今天以創新科技產業、電子商貿、跨境電商為主的運作模式,未見有多大盈利環境,如何協助園區中小企升級轉型,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才是關鍵所在。
目前園區入駐企業共655間,其中澳資企業303間。業界希望政府支持幫助跨工區向商貿服務區轉型,但未獲政府正面回應,目前跨工區只是呈現半死不活的環境。事實上,時移世易,跨工區當年工業為主的發展方向,期望重振澳門八十年代的工業盛況,惟不要說澳門,就連廣東省的工業已遷移至更內陸的省份,以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澳門重現工業支撐經濟的狀況一去不復返。
比較香港,當地也善用口岸經濟,已經提出「以口岸經濟帶動新界北發展」,深圳市亦積極回應,將深化深港澳更緊密合作,積極對接香港發展規劃,高水準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設立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相較澳門與珠海,縱使當年創設全國首個跨境工業區,惟至今遠遠落後於人。
查第68/2021號經濟財政司司長批示,擔任澳門工業園區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屬公務人員,以公務人員管理珠澳跨境工業區,難免只有官僚思維而欠缺市場思維,只要做好管理工作,有沒有盈利,甚麼企業可以進駐,甚麼行業可以發展,都不在謀事之內。
珠澳跨境工業區具「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本屬支持澳門社會繁榮穩定、經濟發展適度多元的舉措,可惜19年來,仍然無法達至經濟多元發展,現在焦點移至橫琴粵澳深合區,跨工區被晾在一旁,其角色如何重新定位?甚至說會否功成身退,有關土地可作其他跨境產業用途?目前,跨工區沒有深合區的優惠政策,或可以設立出口監管倉庫和保稅倉庫,甚至按企業意願遷至橫琴粵澳深合區的保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