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穩樓市防經濟泡沫引連鎖效應

506

  新冠肺炎疫情下,經濟下行,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不斷上升,加上內地收緊資金外流,規限居民到境外博彩,令澳門經濟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美國通脹壓力升溫,聯儲局多次加息,港澳都未有跟隨;然而,由於澳門幣掛鈎港元,而港元掛鈎美元,接下來數月港澳加息已無可避免,澳門樓市在上述疊加因素的大環境下將持續受壓。

  今年1至6月,住宅買賣成交只有千多宗,住宅價格較去年下跌約一成,倘若經濟衰退及疫情持續,樓市可能出現泡沫,對此,我們促請政府出招穩定樓市,避免出現問題如斷供潮,減低對整體經濟以至社會的衝擊。我們認同「房子用來住不是炒」的國家政策,而自從澳門推出額外印花稅的「辣招」措施後,買家以澳門居民為主,故穩定樓市,亦是穩定金融體系和社會。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曾於8月指出:包括2017年在內推出的收緊措施至今發揮作用,至少確保現時避免出現負資產,為金融穩定提供積極作用,惟經濟受疫情影響,亦進入加息周期,市民做有關人生決定要很小心。說出這番話,折射出當局的不作為,僅僅呼籲置業人士要量力而為而沒有用心施政為民,怎樣穩定樓市,如何防止泡沫化,當局都沒有底氣。

  回顧政府於1996年為刺激疲弱樓市及扶助居民置業,頒布第35/96/M號法令《取得或融資租賃自住房屋貸款之補貼制度》,該制度於1999年12月結束。其後,特區政府再於2000年7月頒布第24/2000號行政法規批准《取得或融資租賃自住房屋的貸款補貼制度》,再實行之新一期四厘利息補貼制度,兩年後終止。根據有關法例,發放補貼之期間自償還貸款或繳交租金時起計,最長為10年。當然,時代轉變,再推同一類措施可能不合時宜,我們亦明白可能加重庫房負擔,惟一個獨立單位從無到有,再到成功交易,涉及的行業和資源不計其數,包括建築師、工程師、建築工人、建材公司、裝修工人、銀行從業員和地產中介人等,是復甦經濟的可行之法。

  例如提出經屋單位實用面積為5000元一平方呎,那麼偉龍馬路的夾屋單位實用面積可能是7000元一平方呎,依這樣推算,電梯洋房的新樓實用面積應為9000元至萬元一平方呎。不過,當樓市下行,經屋和夾屋單位實用面積呎價,未必如政府算盤打得響,當私樓呎價貼近夾屋以至經屋時,政府的樓宇就會變成雞肋,屆時如何推夾屋以至所謂的置業五大楷梯,就變成空中樓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