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供樓現壓力出招為業主減壓穩樓市

688

  本澳多家銀行近月陸續調升港元及澳門元最優惠利率,本澳8月底銀行不良貸款比率升至0.94%,雖然不超過1%,屬於合理水平,不良貸款情況在疫情近3年屬平穩,沒出現大變化,惟加息步伐向前,超過1%是可以預期的。

  另一邊廂,統計暨普查局公布,6至8月的整體住宅樓價指數較上期(5-7月)下跌1.4%,我們從近期不少樓盤廣告來看,樓市至少下跌了5%甚至有單位劈價一成仍乏人問津;而財政局公布的申報結算資產移轉印花稅資料顯示,9月上半月住宅成交104宗,較8月下半月多21宗;期內成交住宅實用面積每平方米樓價83,505元,較8月下半月跌13.4%。誠然,即使樓價下跌,除非一筆過付款,否則以貸款連算的話,連同利息,此消彼長,業主總成本沒有增加,倘有需要且在能力範圍內,還是入市時機。

  然而,全球經濟向下,出現加息周期,過去兩3年入市的業主,壓力大增不期而至。除了樓價「帳面」損失外,供款支出超出家庭收入一半,加上在疫情下,就業市場不理想,多重打擊必然增加市民供樓負擔。目前為止,我們看不出特區政府有招數穩住樓市,只是任由市場調節;當然,我們認為樓價過高也不利社會發展。但,另一邊廂,政府把經屋的實用面積定價為每平方呎5000元,夾屋再往上推算,倘未來私人樓宇價格較政府的為低時,置業5階梯是否有存在意義,那麼政府的樓宇價格是否應該相應調整?倘調整,說明政府從興建樓宇獲利,不調整,則私樓與公屋價格相若,公屋豈不缺乏存在意義?

  然而,回顧今年8月,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房屋政策檢視須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保障居民安居置業基本需求,避免樓價與居民收入及購買力脫節,同時確保置業資產及金融體系穩健,需要審慎。但,倘居民因為加息而斷供,同樣無法確保金融體系穩健。再者,李司長認為放寬樓按指引,會加重市民的供款壓力,但,不要忘記增加1厘利息,便會增加業主的壓力,增加銀行信貸風險,當局又可否思考為市民減壓?除非把樓宇賠售,再轉向經屋單位,5年後再轉向申請社屋或經屋,可能是唯一可行之途。

  我們明白本澳經濟已經很差,特區政府應盡快出台穩樓市措施,維持本澳樓宇市場健康發展,不要增加居民供樓金額超過家庭總收入的一半,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