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出生率跌至低點,加上未來年長人士增加,澳門步入老齡化社會,要改善狀況,僅有輸入年輕人口和提升出生率兩途。然而,前者還可以透過引入人才解決,惟這樣又會被批評濫輸外僱,看來後者是比較可行,也可對澳門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令「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政府近年推動「優生多育」,又或後來改了風向的「多生優育」,惟我們一直批評沒有配套的政策,便難以實行。
昨日,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政府一定鼓勵市民多生育,但指出生育是個人問題,並非「畀1間屋就生多幾個」,政府會盡量做好有關配套工作,但指出政府已沒有甚麼手段再鼓勵。如斯看來,不是解決住的問題,只是把話說對了一半,的確要培養1個人成才,不是只有住屋,還有教育、培養、良好的家庭環境等。
年輕一輩不是不想負起責任,只是生活成本太高,壓力太大。假設一對夫婦都是收入中位數,即家庭收入4萬元,租樓已經支出1萬元,以養育1名子女來計,還有家傭6000元,飲食、衣物、出行這些基本開支,倘若要有其他學習、育樂,根本捉襟見肘。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倘其中1人失業,根本無法負擔,賀一誠所說的本澳托兒所、15年免費教育乃至大學津助,政府已承擔很大責任,根本無視實際環境,反而要求提出問題的議員帶頭多生育,再加上說政府沒有甚麼手段再鼓勵,變了和議員的口舌之爭,以及「攤大手板」表示無計可施,這不是以民為本政府應有的做法。
況且,很多人寧願養貓狗也不希望養小朋友,這個說法也是偷換概念,養貓狗的責任少於「養人」,不是說養貓狗的責任小於人,但明顯要育人成才,這個決定對家庭而言重於養貓養狗。
先說住屋,既然經屋已去投資化,我們以善豐花園的重建呎價來算,只是1500一呎,而且這是私人樓宇,質量較經屋好,而經屋不用徵土地溢價金,行政成本亦是免費,以500平方呎實用面積的經屋兩房單位來算,應當落在75萬至100萬之間,這樣必定吸引居民購買,解決了住的問題,可為家庭生育踏出第一步。
繼而是有穩定的就業環境,這是促進澳人向上流動的議題。接著就是托兒所和15年免費教育,需要提升教育質和量,目前托兒所需要收費,或政府可以全額資助社服機構營運的托兒所,吸引居民使用。
在提升上述兩大條件下,一定可鼓勵生育,還有的是可按照養育子女數量豁免職業稅,甚至提供養育福利等,可以鼓勵居民生育的方法很多,不少國家或地區的方法都可供參考,而不是說有15年免費教育就已經做無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