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攜手廣東省、珠海經濟特區寫好開發橫琴這篇大文章,是國家交予我們的戰略任務,也是澳門突破自身掣肘,擴闊生存發展空間,借助橫琴深合區、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開闢「腹地」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和轉型的必由之途。
2022年,不經不覺5個月幾近過去,在疫情影響下,社會普遍將注意力聚焦經濟民生,向政府反映困境,希望當局推出經援措施助力社會「吊鹽水」暫度難關。而政府亦從善如流,第三輪電子消費優惠計劃今日起領取,於下周6月1日開始使用;還有,水電費減免助商民紓壓,可以說,一切都按部就班推進,等待復甦來臨。
另一方面,政府有條不紊推進防疫、抗疫措施,演習,加強「網格化」防控預案,又或放寬外籍家傭豁免入境限制先導計劃逐步更新,從取消服務對象限制,到初期僅限於菲律賓外傭申請,擴展至印尼外傭,可見,一切都按疫情形勢,不斷調整策略,以期令本澳社會回復正常運行。由此可見,疫情下,更應緊守防疫抗疫不鬆懈,同時,又須具備時不我待精神,抓緊各種革新、謀劃工作,以期積聚「能量」、「能力」,當社會可以按正常秩序運行,便能「全速」推進澳門各領域發展,從速擺脫疫情制約。
橫琴深合區發展,也是在疫情下,各方面毫不怠懈,致力在軟硬件建設上做好銜接、配對。由特區政府新聞局、澳門中聯辦、橫琴深合區行政事務局聯合舉辦的「澳門中文媒體橫琴行」,上周一連兩日走訪橫琴基層組織、教育機構、口岸建設、大橫琴城資物業城市展廳,透過新聞媒體採訪報道,向澳門居民介紹橫琴的發展、與澳門的聯繫,為澳門社會各界寫好橫琴這篇大文章提供基本資訊。與此同時,青年團體舉辦座談會,探討深合區發展機遇。這些,莫不為澳門在疫情下似乎「停頓」的社會運行發展注入活力,將人們視線引領向這個我們未來的重要「腹地」、對接區域,將相關資訊擺在大家面前,提供人們思考、選擇,更好規劃發展方向,做好未來生涯規劃。
毋庸置疑,過去近20年,澳門特區處於高速發展階段,普遍形成繁榮富裕現象,是澳門這個外向型微型經濟體過去4個多世紀以來罕有的興旺時期。當然,超高速發展、粗放型發展必然引來利害並存的矛盾,但是,正由於社會在20年間的積累,才讓我們儲備了財政能力抗禦疫情打擊,正所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禍福有賴人們調整思維,運用好自身條件來應對、化解。一如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澳門社會經濟民生,同時,也令大家「清醒」,意識到要改轅易轍,發展多元產業。
過去談到開發橫琴,不少人認為是將澳門人「放逐」到橫琴、大灣區,一如當年路環石排灣公屋群入伙,不少人抗拒遷入,直指「放逐」。可是,時移勢易,澳門經歷疫情打擊,大家怎樣「放棄」活於「舒適圈」,以毅力拼勁開拓生存發展空間,是擺在整體社會面前必須回答的答卷。從而,調整思維,看清澳門、大灣區、深合區的實況,加深了解,才能更好為人們構建貼近自己的真實,有助抉擇、部署。
甚至,我們必須明白,大灣區、深合區未來與澳門深度融合,會因應各種便捷流動和趨同的條件,降低了「放逐」意味;更者,不要誤解澳門與大灣區、深合區「一體化」的關聯,其實,正如行政長官賀一誠曾強調,澳門就是大灣區,由此引伸,未來澳門也是「橫琴深合區」,彼此在「深度合作」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機制下,必然難以「剝離」。這,形成澳門人到大灣區、深合區會打破既有「放逐」意涵和認知,能夠跨區便捷往返,只待用好大灣區賦予我們的有利條件。
因而,怎樣擴展澳門居民視野,加強了解大灣區、深合區建設發展,確立澳門在大灣區、深合區的定位角色,同時擴寬人們可以享受的有利條件,特區政府、社會各界,應不斷將各種共商共建共管共享資訊向社會廣泛傳播;本澳基層組織、各界社團,更應起著助力作用,推動居民更好認清大灣區合作發展,寫好開發橫琴大文章的進程,澳門居民才能在接近真實中,更好謀劃自身生涯規劃,形成共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