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之言)增誘因固信心同舟共濟逆境求存

559

  就業、營商環境不斷拉緊,本地人失業率升至4.5%高位,且面臨新鮮人投身就業市場,部分衛星賭場宣告退場,更令澳門這個微型經濟體在疫情常態化困局下雪上加霜。為此,政府推出電子消費優惠計劃,並於日內的6月1日起啟用,以期紓緩居民生活壓力,加大中小企營運活力;而水電費住戶商戶補貼也相繼出台,營造社會共濟共度時艱氛圍。與此同時,政府日前公布推出3億元補助,支持企業聘請待業居民,1次性發放為期6個月共約2萬元的補助款項,增加誘因鼓勵企業積極聘用僱員,加強企業營運能力,提升競爭力,在困乏時期打好基礎,迎接疫後復甦。

  補助計劃消息公布後,我們看到社會上的反應普遍趨向認同,勞資雙方社團代表都持正面態度,有利增加本地人就業率,又能借助企業增聘本地人,減輕企業經營壓力,期望僱主與僱員在此困難時期同舟共濟,締造雙贏局面。

  當然,任何一項政策措施,都非「萬靈丹」能夠紓解疫下經濟難題,以至本澳經濟結構在時代發展大形勢下湧現的諸多難題。尤以澳門是個外向型、微型經濟體,過去因應博彩業粗放型發展帶動整體經濟民生高速發展起來的過度「膨脹」問題,今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疊衝擊下,澳門產業結構過度單一形成的經濟深度調整,用直白說話「插水式下跌」形容,根本難以採用單一、個別調整措施而能取得可見成效。

  由此,整體社會只能因應外在大環境變化衝擊,內在小環境的調整變化,具針對性出台政策措施紓解問題,固本培元,以整體視野出發,逐步調整策略。過去的經濟援助等措施,支持中小企手段,以至結合各界如銀行業界推出還息推遲還本手段,保持中小企生存命脈,而博企留人等措施,莫不展現澳門社會重大局,同舟共濟。誠然,疫情持續兩年多,如今展望明年還未能全面「復甦」勢態,當中,便必需政府和社會共謀各種針對性措施,應對可能加大的失業困局,甚至兩年多以來,有一批放無薪假卻又非「失業」群體,能否從優化帶津培訓、加強就業補助、強化就業配對、針對性落實外僱退場,環環相扣織好扶持網?而各種紓困措施、退稅、電子消費優惠、水電費津助,支持企業經營,乃至日前公布的補助企業聘請待業居民,我們都可以看到社會反映實況、提出訴求以後,特區政府有「消化」訊息,從而以民為本反映在「臨時措施」上推出紓困手段,讓社會具備誘因、增強信心,形成合力共度時艱。

  我們相信,面對複雜多變的大環境、小環境交織,內在和外部變化交疊,澳門要紓困,只能將可能預見的困難和現實狀況結合,集思廣益,提出構思,供政府參考;也正如政府所言,「成熟一項推出一項」,讓社會各界利益按自身情況,善用資源,攜手跨過困難。「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有社會在逆境下普遍具備闖過去的信心,才能凝聚力量,同舟共濟締造雙贏乃至多贏,用好各種臨時措施;居民自我提升,企業增強人力、產品水平,結合社會儲備「突破力量」,才是逆境求存良方,才是特區政府引領社會善治、發展不二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