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暨普查局公布2021人口普查詳細結果報告,得出結論符合社會實況,看似說出了事實,但又好像不用普查亦知道結果。這些結果離不開「人口增速放緩,老化情況持續」、「女性人口多於男性,未婚人口佔比增加」、「人口密度上升」、「住戶規模持續縮小」,原因就是居民不婚和不願生育,去年的新生嬰兒跌至約5000人可見一斑,令到社會無可避免出現人口老化,同時產生「住戶規模持續縮小」,也反映現在公共或私人樓宇都出現縮水單位,形成樓價高企,發展商只好推出細面積樓宇,而居民受空間所限和經濟壓力,又不願結婚生育,結果造成惡性循環,當中特區政府為了增加公共房屋供應「交數」,同步增建細面積的公屋單位。
值得留意的是,當局認為過去10年公共房屋的供應增加,也間接令居於自置單位的居民增加;而租住單位的住戶比例則較10年前減少5.1個百分點,數字相當有趣。不過,自置居所是否有足夠空間才是關鍵。回顧2013年,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立法會表示,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的資料,超過八成的本澳居民住在自置居所或社屋,當時惹來社會熱議,指出若真只有兩成居民沒有自置物業,社會便不會因為房屋問題產生這麼大的怨氣和不滿。說實了,即使八成澳門居民住在自置物業的數據真確,但是當中也包括居住條件不佳、子女長大成家等需要換樓而被逼同住者,面對住屋的生活困擾。對此,這種普查結果並不完全反映實況。
除了住屋問題,社會不時提醒澳門正逐漸發展成為超老齡人口社會以及低出生率,要急切制訂合宜的長者政策提供方向,諸如增加醫療資源和退休保障,這兩項工作都涉及龐大號公共開支,在政府庫房收入減少下,需要有所警覺。
最後,普查結果提到近六成住戶擁有機動車,較2011年大幅增加27.4%,在當局投放資源發展公共交通,居民擁車比例不減反增,反映公共交通服務未滿足需求。當局 著力興建輕軌路線,也投放資源改善公共巴士服務,卻未能得到居民認同。
以上數據和議題,又是住屋和交通這兩個社會老問題,而居民的人均收入、失業率不在公布之列,可能與數字動態變化有關,反正每季都有相關調查。我們只能期盼,當局用好用足今次人口普查數據,用來規劃澳門未來發展藍圖,每年的施政報告都應是「科學施政」,依數據來訂政策,而不是把人口普查視作為做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