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昨進入第5天,在特區政府努力下,社會各界響應,目前關鍵是阻止病毒在社區內進一步擴散,特區政府總體工作成效值得肯定,也取得階段性成果。然而,今次抗疫比較特別的是,居民晝夜不停在超市排隊購買冷凍或新鮮食品,明顯與過去數次有別,「盲搶」情況有延續之勢。無論經濟及科技發展局與消費者委員會每日發出新聞稿(甚至每數小時),指持續監察民生物資供需情況,掌握到現時物資供應充足,可市民似乎置之不理。究其原因之一,當局還停留在「遠古時代」,新聞稿指糧油1個月消耗量,用大米和食油來做例子,卻與現今社會很少食用大米和食油(下廚只用到少量食油),而不是針對鮮活食品的輸澳數量來做宣傳例子,政府「離地」,也是導致居民囤糧原因之一。
澳門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南粵集團承諾保質保供不漲價,體現中央政府對澳人的關懷,也凸顯中央政府支援澳門抗疫工作,故澳人不必出現恐慌,囤積過多糧食反暴殄天物。當然,澳門只是彈丸之地,只有近70萬人口,鄰近珠海,要補給的話,運輸十分便捷,根本無必要囤糧,倘大廈被封控,亦有政府派送生活物資,故怎樣安定民心,才是特區政府在疫情下應做之事。
居民的生活「智慧」是「多多益善」。近期,個別疫情嚴峻地區暴露出的一些民生保障問題,更令澳人有所警惕。短時間內的民生需求,必然給超市以至批發公司的供應鏈帶來壓力。同時,疫情中的排隊購物,在人挨人狀況下,根本沒有1米社交距離,大大增加傳染病毒風險。參考上海經驗,當地微信互助團購群組發揮了不少功能,在社區組成的群組完成食品團購任務,節省分開下單的運輸成本,又可以減少接觸派送員的風險,這種操作值得澳門借鏡。
或許,當局除了發布新聞稿提醒鮮活食品充足外,日常不妨多加宣傳,儲糧不代表只可食用即食麵或罐頭,可以選擇儲存較長時間又有營養的食物,以及儲存新鮮食材的技巧,總好過每天發稿強調澳門有足夠糧食,但居民卻無視政府呼籲。只要增加居民信心,以及學會保存新鮮食品的技巧,可以避免市民天天去買糧食,增加播疫風險。我們希望居民保持理性,合理購買所需貨品,減少到超市「盲搶」排隊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