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之言) 任暴雨來襲水浸問題當真無解?

707

  今年首個黑色暴雨信號在5月4日,因為是周末,對平日要上班上學的居民而言影響不大,我們當時已撰文提醒幸好在周六出現暴雨,只可惜特區政府做事永遠抱僥倖心態。本周一,澳門早上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多處水浸,車輛要「游水」般駛經水浸道路,有下環街燒味舖負責人稱該區是低窪地區,雨水倒灌較常見,形容「水由廁所湧出來」,事後清潔較麻煩,只能慨嘆無辦法。

  這次紅色暴雨警告信號,除社會受大雨影響一片混亂外,各個政府部門又各自為政,統計一下,經科局、氣象局、治安警和消防局都有發稿呼籲市民盡量留在安全地方或留在安全的室內空間,要不就提醒商戶防浸,眼花撩亂。我們已多次呼籲必須各政府部門一起處理水浸,只可惜政府部門各自為政,躺平地等大雨過去,似乎無事可做,要不就是等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和筷子基北灣泵站箱涵渠工程竣工。但環視周一的紅雨,撇除因為工程關係的地區,關閘、高士德和黑沙環慕拉士一帶都有水浸,甚至「逢雨必浸」的亞馬喇圓形地下層行車隧道因水浸而臨時封閉,社會疑惑各區水浸問題當真無解?

  在官員眼中,又的確「無解」。回顧2020年,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表示「澳門要少少都唔浸,好難;因為澳門(地勢)好低」,加上建屋增加,每滴水都要排走,真的很困難。到了2023年,羅立文的論調依然故我,指出水浸是澳門多年來的問題,因為澳門的地勢太低,推說「自己不是神仙,不可把澳門升高」。

  根據氣象局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本澳全年共發出38次暴雨警告信號,但隨著惡劣天氣增多,居民在上班日還得外出工作或趕上班,在暴雨信號沒有其他指引或配套下,即是說居民得自求多福!就如羅立文曾想當年,憶述六十年代,其小時候上學時,八角亭水浸水位到膝部,形容「要拎住對鞋上學,到校才穿鞋」,所謂「應逗留在安全的室內空間,警惕因暴雨和雷暴而可能出現的風險。」這種說法就有點忘記上班或送貨的人,不知民間疾苦。

  在「人人都能做記者」時代,一打開社交網站就有大量各區水浸照片和視頻,今次紅雨已經造成嚴重水浸,有人指掘路工程不斷,眼見很多工人把泥灰倒到雨水渠。正如上月27日,市政署巡查發現南灣區有地盤違規排污,引人聯想是否這些違規行為很普遍。另一方面,市政署表示今年第一季已完成5.7萬米下水道清理,於公共渠道清出垃圾量逾260噸,1噸是1000公斤,以家用袋裝食米10公斤來計,是2.6萬包,可見垃圾量十分驚人,足見居民或工程把垃圾雜物倒進雨水渠的情況嚴重。

  最後,我們要建議的說話已說了多次,倘當局仍無動於衰,只能等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和筷子基北灣泵站箱涵渠工程竣工,方才見真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