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經民聯盟「接地氣」提可操作建議

4204

  何金明,澳門資深大律師,多年憑藉專業解決糾紛,維護市民合法權益,豐富的司法經驗固然讓他對澳門法律規章瞭如指掌,而作為澳門經濟民生聯盟候任理事長,他亦侃侃而談,闡述聯盟定位和未來發展策略,強調以創新方式辦社團:「雖然我們有傳統的成員架構,但職務位置並不規限成員的參與程度,期望他們由熟悉範疇出發,以分組形式籌辦活動,尋找新亮點。」

  澳門素有「社團社會」之稱,除歷史悠久的傳統社團,也有新興崛起的現代型社團,聯盟囊括不同專業界別人士,以創新管理模式匯聚年輕人,期望為社團帶入新思維和元素,同時透過前輩帶領,有助年輕成員走出去,在澳門、深合區,乃至大灣區為會員提供更多成長發展機會。何金明認為,以「接地氣」方式,在施政政策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著墨,是經民聯盟緊扣的宗旨。

  創新方式辦社團讓成員走上前線

  澳門經濟民生聯盟創辦宗旨以國家《憲法》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主軸,精準認真學習「一國兩制」,秉承愛國愛澳優良傳統,團結愛國愛澳人士,關切施政推動社會發展。該會成立後即場舉行「兩會精神傳達會」,探討兩會議題,宣揚愛國愛澳、擁護「一國兩制」,以及分享澳門與內地共融的經濟發展、民生、政治思路。

  何金明透露,該會劃分不同領域小組,集合會員各範疇知識和特長,向特區政府提交可以落實的議題方案,「接地氣」,具操作性,並以小組作為策劃者推動舉辦更多活動。他提及,聯盟正就舉辦活動擴展更多方向,對於每個活動的反應是否達至預期,是否設定為常規活動,他們將持續收集意見和加以整合:「當摸索出新的亮點,小組人員將會以活動策劃者身分,連同主席出席活動,從而加強會員參與度,並非單純『掛名出一出現』支持社團活動,而是讓成員真正走到前線,助力澳門經濟社區的需要和穩定,提升民生水平;另外,當活動能順利開展和舉辦,便以常規或單一、大型模式策劃,從中策劃更多推進澳門經濟穩定發展,以及提升社會民生水平方案,寫成書面報告與不同社團分享研究成果,並向特區政府提交相關報告。」

  經濟一潭死水無法提升生活質素

  縱觀目前澳門城市規劃、都更、交通、渠務等問題莫不逼在眉睫,何金明看來,澳門地小人多,正正是橫琴深度合作區創建的原因,隨著本澳社會老齡化問題嚴峻,但長者照顧卻仍然缺乏,故如何透過深合區建設長者後花園,規劃長者照顧的配套甚至產業鏈,從而提升澳門居民就業機會等,均值得大力推動。

  疫情持續,援助中小企措施呼聲不斷,何金明笑言:「好的東西當然不限制」,惟援助措施雖可短期紓緩中小企困境,政府還應多磋商如何推動中長期的內循環發展,透過社區的致富能力令經濟活動維持一定活力,「一潭死水並不能讓居民生活質素得以提升,只會愈來愈差,惡性循環社會便產生更多負面情緒」。

  他續稱,博彩業一枝獨秀是不爭事實,但如果只顧及多元化而忽視博彩業,這種想法也不切實際。因此如何利用博彩業帶動其他行業,並讓社會大眾對此有一定意識,從而讓澳門整體經濟穩步向前,才是經濟發展重中之重。「我多年前曾在發策(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參與討論:澳門GDP每年雙位數增長是否好事?一年兩年當然會很開心,但要明白更多澳門居民並沒有跟上GDP高速增長的步伐,長久下來只會做成社會分化,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他期望多元化發展能夠滿足市民工作所需,保障生活質素,維持社會穩定,並讓不同行業擁有自立更新的能力,不會因為主產業變化而改變澳門發展。

  5年內看到灣區前景激發奮鬥心

  統計暨普查局最新就業調查數據顯示,本澳去年全年總體失業率為2.9%,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9%,按年分別上升0.4及0.3個百分點。疫下經濟衰退,不少剛畢業、缺乏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就業壓力倍增。何金明建議年輕人在薪酬、職位選擇上應保持積極態度,因應社會所需學習更多,或與創新企業合作,為澳門人提供更多職位去學習或培訓,有助當疫情過後他們盡快為新的投資者提供相應服務,配合社會發展所需。他續說:「與10年前年輕人動軋兩萬元三萬元的月薪酬相比,目前這種不太現實的想法都需作出調整,但相信新一代年輕人接受新環境變化能力一定更強,期望透過會員和內地企業交流,深合區可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

  為何年輕人走進大灣區意欲不大?何金明指出:年輕人目前所看到的環境和條件仍未成熟,相信有兩個條件能令他們更願意走進大灣區,包括讓他們在5年內看到區域發展前景,「一個人走進新的地方,如果處於不確定、不穩定情況下,確實會令不少人卻步;再者,澳門暫時並非完全沒有機會,只是未足以逼使他們必須走進去,這也是令他們猶豫不決的原因。但做開荒牛最大的好處是甚麼?你可率先在該區建立創新的致富機會,大灣區是國家重點發展戰略,擁有龐大發展空間,倘若前景更清晰具體,相信年輕人總會有勇往直前,敢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奮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