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生,《澳門商報》社長,從事媒體數十載,作為澳門經濟民生聯盟候任秘書長,坦言澳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變,包括國家出台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深度合作區的系列戰略政策,同時博彩業和經濟發展時移世遷,有感必須參與其中,為澳門未來發展出一分力。
澳門經濟民生聯盟堅持每周聚會,除保證會員密切溝通,共同為本澳未來發展構建不一樣的藍圖,也讓會務建設更有效率。在朱海生看來,這是其他社團鮮有做到又難能可貴的。「經濟即民生,民生即經濟;經濟好的同時,澳門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會提高,經濟隨之發展起來。本澳2004年開始就提出產業多元化,但『喊』了這麼多年,到今天,這個目標還沒有實現,因此我們聚合100多個會員,匯聚各範疇專業人士的智慧和能力,讓澳門經濟和民生有所改變,真正做到澳門產業多元化,讓澳門年輕人走進大灣區,而並非空談的口號。」
說起來,朱海生在2019年響應國家政策,帶領會展團隊和新媒體團隊走入橫琴,是首批跨境辦公的澳門企業,有著豐富經驗。他指出:「走進大灣區,橫琴是第一站」,社團亦計劃拓展會務的第一站是走進大灣區,讓政府、企業、社團加深交流。他謙虛地表示:「雖然說1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但我想我有多少力量就給多少,希望給團隊貢獻綿薄之力。」
「澳門」兩個字已是優勢
朱海生從事媒體行業數十載,近年積極拓展新媒體範疇,豐富的傳媒經驗告訴他,澳門地方雖小,卻擁有相當潛力:「新媒體上我們請來內地新媒體、直播的頂流主播,他們認為澳門新媒體雖然起步晚,但『澳門』兩個字本身已經是個優勢,自帶流量。」他又認為,澳門可從旅遊、會展、餐飲著手:一、澳門地小,人口不算多,有足夠條件推行電動車;二、澳門作為美食之都,建議政府在這方面多下工夫,多講故事;三、以美國拉斯維加斯為例,當地會展業佔經濟比重非常高,反觀澳門僅佔不足10%,他認為澳門會展業擁有一定的發展潛力;四、澳門作為旅遊勝地,景點上不能只局限於大三巴,應該為其他特色風景建立深度遊路線,配合澳門中西文化的深厚底蘊,能讓旅客領略澳門不一樣的美。
盡快走進大灣區喝頭啖湯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及橫琴深度合作區系列政策出台,朱海生認為,年輕人要發展,一定要進入大灣區,這只是「早與晚的問題」。「目前年輕人太『戀澳』,難以創新與突破,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橫琴深度合作區為澳門年輕人就業、生活量身定做的政策,如果還不抓緊先機,很難再有如此好的機遇了!」他繼而形容,「中國是高速列車,全世界的人都想買票上這輛列車,但卻一票難求;現在國家已為澳門年輕人買好票,給票你不用,別人自然會上這趟車,等你再想上為時已晚。澳門年輕人既然手持車票,就應把握時機到橫琴置業、生活,以橫琴作為走進大灣區的第一站,繼而考慮再到北(京)上(海)廣(州)發展;反過來也可帶著內地的經驗返回澳門。」
朱海生指出:澳門這個彈丸之地卻有60多萬人口,年輕人如何從中突圍而出,與內地融合發展必然是未來方向,深合區由國家親自布局,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為澳門人提供龐大機遇,促進澳門產業多元化,享受中國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他相信再過半年或1年,澳門年輕人將會因應環境變化發生質變,「隨著澳門人教育水平提高,想法會愈來愈多,與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愈來愈願意發聲,願意交流,過去澳門人習慣坐在一邊不說話,聽香港人、內地人講,但現在澳門人也能講,因此更應盡快走進大灣區,誰先去,誰就喝到頭啖湯!這一步你現在不走,5年、10年以後你還是要走這條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重心一定在中國,中國的經濟發展重心一定在大灣區,這個趨勢不會變。」
他透露,聯盟設立5個部門,包括政研部、經濟部、民生部、聯絡部、文宣部,隨著會員增加,掌握大灣區的資訊也愈來豐富,對此每個部門各施其職,以專業領域人士作部門領頭羊,再細分如大灣區經濟部部長、澳門經濟部部長,讓每個會員發揮所長,各盡其職,「讓團隊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而並非成立後、宣傳後、出外拜訪後,走馬看花過場,然後甚麼都不做」。
他相信未來聯盟在主席的帶領下,將為澳門經濟、民生付出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