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Dr.Adam Loeng梁文健醫生。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範圍內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列前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遺傳、環境等多種不良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發病原因多樣。
菌群失調是指宿主—微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紊亂。微生物組成或其衍生物(如代謝產物或基因毒素)的變化均可影響病生理信號通路,最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疾病的易感性,導致心血管疾病。
微生物生態系統是一個細菌相互作用的複雜群落。腸道菌群在人類健康中的潛在作用已引起廣泛關注。腸道微生物群落的不平衡已被認為參與多種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CVDs)是全世界發病的主要原因,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最近的進展提供科學證據,表明心血管疾病也可能歸因於腸道菌群。在這篇綜述中,我們強調微生物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它們的代謝物,以及對心血管病的產生和發展的潛在影響。
大多數人都知道,要避免心臟病,必須控制高血壓、膽固醇、不要抽菸等,但這些危險因素並不能解釋年輕人、女性為甚麼罹患心臟病,最新的研究證明,糟糕的腸道菌可能是一直被忽略的心血管危險因素。
測量心臟病發或中風的方法之一就是測量動脈彈性程度,近來被發現動脈硬化和高膽固醇或吸菸關係之外,發炎(inflammation)更是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
喝咖啡被燙到舌頭、切菜切到手指,發炎是身體對受傷的正常反應,但如果太常發炎,或發炎無法平息,形成慢性發炎,便會導致如關節炎、濕疹等各種自體免疫疾病。這個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發炎指數愈高,罹患心臟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就愈高。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徵是血管細胞功能紊亂和低密度脂蛋白顆粒在斑塊中的積聚。在同一個體的斑塊和腸道中均發現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species)、變形桿菌(Proteus vulgari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和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 species),表明腸道微生態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益生菌或可幫助改善膽固醇濃度、低密度脂蛋白(LDL)濃度、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阻抗性,或者益生菌也可能有助調節血壓控制荷爾蒙系統,因而產生降血壓效果。
研究發現,動脈硬化程度高的女性體內腸道菌的多樣性比較低,動脈健康的女性則腸道菌的多樣性高。研究還證實,幾乎10%動脈硬化可以由腸道菌,以及它們所產生的物質來解釋,所以讓研究人員興奮,因為以前的遺傳性危險因素,人們能做的不多,但腸道菌及所產生的物質卻是可以改變的。
影響腸道菌群的方法之一就是吃些好菌,吃些含益生菌的食物及益生菌補充劑就能達到,另外調節腸道菌的方法就是改變飲食。當我們多吃Omega-3脂肪酸或蔬果、全穀類等高纖維的食物,好菌會長得比較好。Omega-3高的食物有鮭魚、鯖魚、秋刀魚、核桃等。
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之間存在聯繫。研究表明,微生物菌群通過多種途徑與宿主相互作用,它們的組成或代謝產物的異常可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病理變化及風險增加的原因。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其非醫學文獻,必要時可諮詢相關專業建議,下期再見!
讀者如有問題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