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堂)皮膚搔癢原因多

557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Dr.Adam Leong梁文健醫生。

  皮膚搔癢好像沒甚麼大不了,但有些朋友卻會因此影響生活與睡眠品質,甚者更不知其原因。皮膚癢一定是皮膚問題嗎?

  皮膚搔癢是個擾人的問題,既影響情緒又影響生活品質,摳摳抓抓除了讓人不敢靠近外,還可能使皮膚出現外傷增加感染風險,半夜皮膚癢更會使睡眠品質大打折扣。提到皮膚癢,有數百甚至上千種疾病都有皮膚癢的症狀,從輕微的蚊蟲叮咬到嚴重的惡性腫瘤都可能造成皮膚發癢,以下介紹常見造成皮膚發癢的因素。

  感染性皮膚病:

  皮膚會不明發癢可能是單純碰到過敏原,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蕁麻疹等都會讓皮膚發癢、紅腫;皮膚太乾燥也會發癢,細菌和病毒也是造成皮膚癢的元凶,細菌感染的蜂窩性組織炎或毛囊炎,病毒感染的帶狀疱疹和病毒疣都可能造成搔癢。有些疾病也會造成皮膚搔癢:如皮膚炎、濕疹、牛皮癬、汗皰疹,都會讓皮膚癢。

  蚊蟲叮咬:

  亞熱帶氣候,蚊蟲生長旺盛,叮咬到人體時可能出現過敏反應而有搔癢的感覺。

  內科疾病:

  肝炎、膽汁淤積、尿毒症、洗腎患者、慢性腎衰竭、貧血、糖尿病、淋巴瘤、骨髓瘤、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等疾病也可能造成皮膚癢;這類疾病較為嚴重,建議向醫生求助。

  神經系統疾病:

  帶狀皰疹(俗稱生蛇)、多發性硬化症都會讓皮膚感到搔癢;可到皮膚科或神經內科就診協助。

  過敏:

  皮膚過敏的疾病包括蕁麻疹和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俗稱為風疹塊,當接觸到過敏原如花粉、黴菌、動物毛屑時就可能誘發過敏反應,出現全身皮膚癢的症狀。異位性皮膚炎則是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有嚴重搔癢、皮膚變黑變乾等症狀。

  黴菌:

  氣候濕熱,是黴菌生長的溫床,一旦感染黴菌也會有癢的症狀,常見的黴菌疾病包括足癬(香港腳)、體癬、頭癬和股癬,還有一種叫乾癬的疾病,雖然名稱有癬但卻是自體免疫機能失調引起,不是黴菌感染也不具傳染性。

  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就是人體的免疫功能錯誤將正常細胞視為入侵者而發起攻擊,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都會有皮膚癢的症狀,例如乾癬、紅斑性狼瘡、硬皮症或修格蘭氏症候群(乾燥症)。

  內分泌疾病:

  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和甲狀腺機能異常都可能出現皮膚發癢的症狀。此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因為血循環不佳會使皮膚搔癢。

  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很常見,因為血循環不良或瓣膜功能不全,血液無法有效回流到心臟而往腿部逆流,形成靜脈曲張。若未妥善治療就可能惡化為鬱血性皮膚炎,造成皮膚搔癢、乾燥和掉屑等症狀。

  惡性腫瘤:

  許多惡性腫瘤都會合併皮膚搔癢的症狀,例如淋巴癌腫瘤會釋放特殊物質使皮膚發癢,肝癌、胰臟癌和卵巢癌也都會有皮膚癢的問題。

  荷爾蒙變化:

  女性在懷孕或是更年期時,會因為荷爾蒙變動出現皮膚搔癢的症狀。

  皮膚的日常保養很重要,癢的時候切記絕對不可任意摳抓,以免出現開放性傷口,增加感染風險。

  以下幾種方式可幫助減緩皮膚發癢的問題:

  洗澡水溫避免太燙太久:

  會過度去除皮膚表面皮脂,也會降低角質層的含水量。

  正確使用清潔用品:

  秋冬需要滋潤成份強的清潔品,像是含燕麥或保濕劑的產品。夏天雖然皮膚容易出油,但不要過度清潔,以免肌膚水分流失出現乾燥脫皮搔癢的症狀。

  補充足夠水份:

  氣候乾燥時一定要多喝水,補充皮膚流失的水份。另外,多吃蔬果,少碰刺激、辛辣的食物以及煙酒。

  穿搭寬鬆透氣衣物:

  貼身衣物最好是純棉寬鬆的,至於尼龍、麻、毛料的材質盡量不要直接接觸皮膚。盡量少穿緊身衣褲,以免濕熱的環境成為細菌生長的溫床。

  少吃含組織胺的食物:

  如辣椒、大蒜、芝麻、海鮮、羊肉、竹筍、咖啡和茶等。

  冰敷:最好的止癢手段就是冰敷,因為低溫會降低血管周圍的神經對癢的傳遞速度,可用於暫時性止癢。但記得冰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血管擴張使症狀加劇。

  藥物治療

  局部搔癢時可用皮質類固醇,不同部位採用不同強度的類固醇來塗抹。情況有改善就要減少使用頻率,避免出現抗藥性或是副作用。採用口服的抗組織胺、口服類固醇、抗憂鬱劑也是常見的診療,不過口服類固醇容易出現全身性的副作用,要謹慎使用。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並非醫學文獻,必要時可請教相關專科意見,下期再見!

  讀者如有問題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