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5日24時,本澳新增146宗新冠肺炎陽性個案,第四輪全民核檢48宗陽性,管控發現39宗,重點人群59宗,累計共1087宗。集全城之力管控逾半月換來這個數字,作為澳門資深傳媒人,筆者內心無比苦澀。
有人將澳門此次抗疫與鄰埠香港相比較,言之鑿鑿高呼不知優勝多少。其實這根本沒可比性,澳門和內地唇齒相依,如果失去內地市場,杜絕內地遊客,僅靠內需支持,澳門將淪為一座死城!所以,澳門的抗疫路線只能、也只有根據國策動態清零路線堅持前進,特區致府應拿出當機立斷的魄力、以快制快出手,審時度勢適時調整管控措施,並團結全澳市民堅定不移貫徹執行,正面迎戰此次疫情。
一切難言苦衷的推諉和藉口、偷換概念的狡辯和解釋、網絡水軍打手蒼白又愚蠢的唇舌之戰,此時此刻,請立即停止!面對這場疫情硬仗,我們已沒多餘時間可浪費。慢!是此次管控最大敗筆,據數字顯示,本澳核酸檢測能力為每天7萬管,按現在10混1混檢方式,一天可檢測70萬人的樣本。此數字驟看之下非常不錯,細思卻極恐怖,一天可檢70萬人,但如單檢呢?豈非十日八日才能檢測出結果?事實上,澳門首3輪檢測出結果時間約為33小個;第四輪有所提升,約為19小時,檢測速度仍趕不上病毒蔓延的速度,特別是疫情已於社區爆發失控的今日澳門。
慢,導致的結果是亂!紅碼區封控暫且不提,黃碼區人士打爆電話求助無門,慘變人球的個案比比皆是,體現了政府跨部門小組協作能力薄弱;醫觀隔離酒店驚現男女陌生人士同房隔離安排,淪為坊間笑話;6月22日四季名店已現疫情,24日衛生局才派人消毒,至7月4日才勒令封舖,此次疫情管控力度不足可見一斑。
昨日,本澳展開第五輪全民核檢,廣東省和珠海市政府派出650人協助特區政府核酸檢測工作,相信相關工作將有序順利完成。當然,可以預料的是,新增陽性個案繼續上升,不容忽視的是本澳醫療體系快將瀕臨崩潰邊緣。據本澳前線醫護人員反映,現時工作量和壓力均與日俱增,最重要的是面對新毒株缺乏醫治經驗,現階段惟予病者看護服務為主。
排查染疫何時出現拐點
我們明白,任何一個決策都是牽一髮動全身,大家都想用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成效。然而,澳門此次疫情爆發至今不得不切實考慮全域靜態的可行性,因為在6月18日開始的那一周,錯失了快刀斬亂麻的機會,令至現在陷入被動的局面。當第一天出現12例病例的時候,應第一時間封關,然後請求支援,開展連續多次全民核檢,擴大紅碼區的範圍,這些是特區可以規避資本主義的法律條例可以做到的事情。然後徐徐圖之,逐步收緊出行限制,局面就不一樣了。現在再討論全域靜態的問題,已經是逼上梁山了。
有學者指出,靜態管理只有在疫情初期著手,參考北廣深。另一個方面,錯過了最初那幾天的時機,當疫情蔓延,注意是蔓延不是擴散,特區自己絕對搞不了全域靜態,無論是人力還是資源,以及架構、體系、社會生態,都不足以支撐靜態。所以澳門的全域靜態還需結合實際情況作適度調整。視窗期在這個周末。如果從今天開始,每日新增呈下降趨勢,現有措施尚能延續。一旦新增仍呈上升趨勢,不靜態也要靜態了,整個澳門都要為前期的慢付出代價。
今天第五輪全民核檢結束,全澳注視管控措施會否出現拐點?否則,全面封控刻不容緩!鑑於澳門的特殊性,並不具備諸如內地小區、居委會等社區管理組織,惟是,沒有條件就要創造條件,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建議政府及早與社團密切聯繫,動員一切力量,團結全民,自能增加社會信心,盡快實施全澳市民禁足1周封控措施。
建議設立防疫督戰中心,前線方面:促請廣東增援1000人保障後勤;分區封控,為減輕物資壓力避免搶購潮,可預先增備物資並安排市民有序提前採購儲存,減輕禁足期的物資運送和分派壓力;向中央提請駐澳部隊助力,加上本澳原有人力,每日加大增購物資運澳,利用超市作為物資供應點,分區分點有序派放;加強現有核檢站細化分區檢測。
後防:促請國家盡快派遣具經驗的醫療團隊增援,助力澳門醫療系統確保有效運行。最最重要一環是,做好網格細化物資和核檢站點,避免市民跨區流動。只有做好前線和後防,澳門才有機會打贏這場抗疫戰。
同坐一條船
政府政策朝令夕改並非此次疫情首現,諸如消費卡派發、衛星賭場問題等都曾出現。從善如流固然是好事,但連連亡羊補牢勢必削減政府管治威信,故政府推出重大政策,尤其與民生相關措施前,宜先與民間社團溝通並充分聽取意見。
澳門人同坐一條船,沒人想這條船沉!大家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大家的付出澳門會永遠記住!請別心存「民教官做嘢」的偏見,請別將有不同聲音的市民推向對立面,澳門人不分你我,都是真心為澳門好。如果官員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官民同心,相信任何硬仗均可攻克。
7月5日筆者《疫情失控須認清癥結完善防控》一文見報,一石激起社會千重浪, 證明澳門疫情的管控成效已成萬眾注視焦點。本報無懼承受巨大壓力仍要為民發聲,正因際此非常時刻,不容錯失謀劃祭出霹靂手段時機,再無時間供我們虛耗。傳媒要肩擔職業操守,憑良心盡責擺事實,有義務監督政府正確有效施政,當前首要加快澳門疫情社會面清零,是特區福祉所繫!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