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薈萃)解讀城大特聘教授樊波新著《中國畫審美形態論》

280

  城大特聘教授樊波撰寫的《中國畫審美形態論》一書,今年7月經由遼寧美術出版社問世。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傳統美術的當代復興研究》之《中國傳統美術的文化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引起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課題組日前在金龍中心10H舉辦新書發布會。

  據介紹,樊波撰寫的《中國畫審美形態論》一書,立足新的思維角度,以各個基本命題為撰寫內容,以審美邏輯為連結思路,打破「史」的限制,從而實現對中國畫理論審美體系的構建。

  該書的最大特色是對中國畫語言形態作體系研究,這要求作者應具備冷靜嚴謹的思辨能力,進而達到對一個完整體系的全面統攝。樊波以豐富的中國書畫美學理論儲備和多年來筆耕不輟的書畫實踐素養,對中國畫語言的審美形態進行深入、細緻的考察。

  樊波將中國畫語言分成筆墨、色彩、造型、構圖4個部分,也以此組成本書的4個主體章節。在筆墨上,作者強調筆與筋、肉、骨、氣的關係,以及墨與濃、淡、乾、濕的關係,並將筆、墨與陰陽、自然等哲學形態相聯繫。在色彩上,在對人物、花鳥畫中的色彩理論發展進行梳理後,將更多的筆墨著眼於對山水畫超越色彩的形而上審美傾向的探討上,並析出山水畫呈現重墨貶色、以墨代色的審美傾向的具體原因。在造型上,皴法與描法是主要方式,同時也是中國繪畫所特有,而西畫不具備的表現手法。

  在構圖上,則對「經營位置」與「襯景」進行專題研究,從而引出畫面物象的藏露、主從、呼應、變與不變的關係,鋪陳形態中的空間展示與時間敘事,以及自然山水的「勢」的變化。這4個部分缺一不可,形成嚴密的整體,共同勾勒出中國畫語言形態的內涵。

  與會者認為,中國畫有自己的語言與審美,中國畫物象有氣韻,筆法有筋骨,畫中涵納天地陰陽,這些無一不體現著中國畫語言審美形態的獨特魅力。中國繪畫發展至今,一個完整的關於中國畫的審美體系應當順應時代呼之欲出。樊波撰寫的《中國畫審美形態論》一書,破譯中國畫語言的密碼,這有利於繪畫藝術家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國畫的語言結構,同時也有利於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國繪畫語言的審美形態,進而推動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在新時代下重新煥發生機。

  張六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