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不久的7月11日是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而設定的「中國航海日」。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澳門經歷了明、清、民國至今400多年的建埠歷史。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航海文化,使得澳門在古今、中西之間的文化傳承與交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南開大學哲學院教師趙文認為,大航海時代中,澳門在中西文化交流之中曾發揮著樞紐性的作用。耶穌會士來華,出現了中國與西歐文明最早的互動與碰撞。澳門是晚明耶穌會士抵達中國的第一站,也成為中華文化向歐洲傳播的重要窗口。文化的交流,同時推動產品的互通。例如:茶葉就是最早經澳門,由葡萄牙人帶到西歐,從而逐漸發展為世界3大飲品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澳門在英語民族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之中,曾一度失去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性地位,然而近年來,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之下,澳門在文明交流互鑑中的重要地位再次凸顯。澳門在中國與西歐的拉丁語民族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以及與南美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包括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文化的交流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載體——商品的流通。目前,澳門的教育體系和文化研究機構,尚未將這一潛力充分地發揮出來。他相信,未來隨著中西文明交流互鑑的擴展與深化,澳門作為中西文明之間橋樑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趙文還認為,今天的澳門與內陸城市之間的交流互動也不容忽視。澳門與內地之間有著共同的文化記憶,其中媽祖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澳門之名取自「媽閣」(媽祖廟)之諧音Macau,媽祖文化在澳門的城市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在宋代,媽祖信仰已被納入到官方信仰體系之內,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元代由於採取河海聯運的漕運模式,媽祖信仰不斷向中國內陸延伸,於是,在包括天津港在內的運河沿線,也逐漸出現官修的天妃廟(媽祖廟)。明清時期,隨著媽祖信仰的流行,與媽祖相關的節慶活動也在各地蓬勃發展起來。清代天津的媽祖節慶被稱為「皇會」,其節日活動包括巡城展演、娛樂、商品交易等,並在節慶中彙聚天津的民間雕塑繪畫、音樂、曲藝、雜耍之精華,類似於今天歐洲和南美的狂歡節。澳門與天津,一南一北的兩座沿海港口城市,就這樣通過媽祖文化緊密的連接起來。
趙文提到目前他正在主持開展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視閾下的津澳城市文化」項目,這屬於今年立項的「南開大學對港澳台地區重點交流項目」。該項目旨在加強澳門與內地城市文化之間的交流,尤其是青年文化學者之間的對話。趙文指出:希望能夠通過組織城市文化交流相關的工作坊或講座,形成澳門與內地城市高校與高校、智庫與智庫之間的聯動,找準城市之間文化對話的有效方式。他介紹下半年項目的部分議題:1、討論天津與澳門兩城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尤其是考察傳統的儒家文化、媽祖文化如何與現代社會相適應;2、考察天津與澳門非遺技藝的傳承和保護;3、考察天津和澳門相關的近代歷史人物對於中西文化交流的思考,如天津的嚴復、盛宣懷;澳門的鄭觀應、唐廷樞等。
在如今「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一個基地」的時代定位下,隨著更多人的關注與聚力,澳門也將繼往開來,傳承好絲路精神,保護好「海系」文化遺產,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充分展現新時代的澳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