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薈萃)業餘藝苑66幅作品展技藝

364

  澳門業餘藝苑第十八屆會員作品展昨日下午於萬豪藝廊開幕,展出66幅會員及顧問書畫及攝影作品,主辦方冀透過展覽搭建文化藝術交流平台,促進會員互相交流,提高視野及創作水平,展期至9月2日。

  由中聯辦宣傳文化部處長白冰;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區榮智;《澳門日報》常務副總編輯蔡彩蓮;工聯總會副會長馮家輝;澳門業餘藝苑顧問關權昌、黎鷹、鄭楓林、楊大名,創會會長伍瑞安,會長阮毓明及理事長葉珠主禮。

  葉珠致辭時表示,澳門政府在疫情下緊跟祖國,堅持清零政策,抗疫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政府隨即關注民生,促就業、穩經濟,身為澳門人應該感到自豪和感恩。澳門業餘藝苑會員面對疫情亦調整心態,積極參加各類文藝展出活動,開闊視野,提高技藝,今年的全澳書畫聯展活動,澳門業餘藝苑獲參展人數比上年增多。

  他續指,在疫情反覆多變影響下,開展工作舉步維艱,但迎難而上,計劃終可實現。今屆會員展共展會員和顧問60人的66幅作品,包括書法18件、畫32件、攝影16件,水平均有所提高,可觀賞性強,題材和表現手法多樣。希望通過展覽,傳承中國書畫文化普及,為會員構建展示平台,讓業界前輩和同好,關心和指導,促進澳門業餘藝苑更好成長。

  阮毓明表示,疫情前每年都與內地的工會合作舉辦活動,互相交流,擴寬視野。早前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展示山東、香港、澳門3地職工的書畫攝影藝術成就,由山東省總工會、香港工會聯合總會、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合辦,四海同欣魯港澳職工書畫攝影作品展,以「喜迎二十大,共圓中國夢」為主題的3地職工書畫攝影聯展,成績理想。

  作品頌自然美 謳歌城市發展

  阮毓明藉作品《嶺南果熟灣區騰飛》謳歌灣區建設。他解釋,荔枝是嶺南佳果,而夏天正是荔枝收成之時,而掛滿荔枝的荔枝樹下共有11隻小雞爭鳴嬉戲,代表大灣區「9+2」城市,其中還有2隻有著亮眼的黃色絨毛,就是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表達荔枝成熟的時節,也是灣區騰飛的時間。荔枝公認難畫,除了要為每一個荔枝點上表皮的紋路,構圖上也要有所設計,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心機,他表示,這幅作品亦用了近3小時完成。

  荷花是澳門的象徵,關權昌冀藉作品《荷香清韻》中朵朵盛開的荷花,表達澳門繁榮昌盛的同時,祝願業餘藝苑會務蒸蒸日上。他指,寫意畫注重「墨韻」講究墨色的漸變、衝撞、遠近層次。畫中的一葉荷葉上還有一隻翠鳥,精神抖擻,眼神銳利,彷彿已鎖定目標,蓄勢待發。

  副會長杜艷芬工筆畫作品《花自芬芳蝶自來》希望表達做人不需太過吹噓自己,只要做好自己自然就能吸引生活中的「蝴蝶」。這幅作品入圍去年全澳書畫聯展,今次將該作品重新展出,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介紹,工筆畫法十分細緻,追求工整、細節,自己平常就喜歡以花鳥題材進行創作,心已有花朵的形象,創作時就會將它們畫下來。

  快槍手隨心性 五分鐘繪韻味

  副會長尹景威表示,自己有「快槍手」的外號,一幅山水只需約10分鐘就能完成,展出的作品《松排山面千重翠》只用了5分鐘創作,過程十分隨心、隨性。他介紹,最開始自己都不知道畫甚麼,於是就拿水壺在紙上噴些水,再拿一隻大筆蘸滿濃墨,幾筆沾於紙上,待墨水化開,才根據墨跡形態補上松樹房屋,同樣充滿了韻味。

  副會長李文煒作品《澳門回歸頌》,作品所書寫內容的詩詞為二龍喉詩友會陋筆先生所創作,他稱,該作品創作於去年澳門回歸紀念日,歌頌澳門回歸祖國20多年取得的飛速發展,「大業千番」,詩詞中包含了大三巴、媽閣等澳門景色,自己非常喜歡。他又指,詩書畫3者可隨意結合,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合作創作可以更加體現時代感,「否則寫來寫去都是幾百年前的唐詩宋詞」,且「貼地」的內容則更淺顯易懂。

  副理事長陳錦泉攝影作品《仲夏荷香》散布著許多透明光圈,皆是因為用老鏡頭進行拍攝,並無經過後期合成。作品攝於雨後初晴之時,太陽光反射在水池中閃閃發亮,陳錦泉利用梅耶鏡頭大光圈,才拍攝出晶瑩剔透的光圈,同時還要注意背景和主體的分離感,並不是十分容易。他說,現在的新鏡頭已經無法做出這樣的效果,舊鏡頭沒有鍍膜,可以表現出很多不同的效果。目前他收集了50、60支舊鏡頭拍攝不同表現的效果,並將集結成冊,期望和更多攝影愛好者分享。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