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攝影學會會員作品展昨假盧廉若公園春草堂開幕,展出會員136幀包括涉獵自然、風光、旅遊、紀實等題材的精品照片,期望藉此弘揚中華文化,推動會員持續創作及進步,為本澳攝影藝術水平作出不懈努力;展期至本月30日。
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蕭志偉,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區榮智,市政署文康社群處處長歐振榮,文化局視覺藝術發展處處長林偉業,旅遊局宣傳及製作處處長陳元元,澳廣視執行委員會主席羅崇雯,《澳門日報》助理總編輯鄭國偉,上品廣告策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劉國楝,該會名譽會長區金蓉、李定江,主席郭敬文及理事長馮國強等主禮。
馮國強致辭時表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在特區政府正確領導下,疫情相對受控,兩年一度的會員作品展順利開幕,與社會各界及全體會員的支持分不開。此次精選110名會員的攝影精品,共有136幀精彩又富有傳統特色作品參展,題材內容豐富多樣,凸顯會員作品展的特色。未來將繼續為廣大會員和攝影愛好者提供不同交流與展示平台,為推動和提升本澳攝影藝術水平作出不懈努力。
郭敬文接受訪問時稱,隨著科技資訊發達,近年不少影友在攝影創作以無人機航拍視角和飽滿的鏡頭語言,多角度展現我國山河美景;例如作品《天眼》,全方位記錄黃昏下的澳門著名地標景觀,內裏有觀音像、旅遊塔及科學館等。在視覺上,如果單看該航拍照片構圖會顯得平凡無奇,若將相片複製為二,再將其一反轉合成至「眼狀」,就為觀者帶來不一樣的視覺衝擊。
紀實照片恍似活化石意味深長
影相超過40年的郭敬文,平日涉獵題材廣泛。在他看來,攝影形式分很多種,如藝術、紀實、新聞、商業等風格,但每種風格均有著其獨有的意義。在攝影發展初期的先驅者,正是由於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推動攝影術發展,也正因他們的攝影手法、風格等創新,加之人們對於還原眼前事物愈發強烈的好奇和需求,激勵後人對攝影術的不斷探索:「就好像一些舊風物的記錄,紀實照片就似『活化石』,當你回頭看之前拍下的舊照,觀之時使人意味深長」。
他又指,在這讀圖時代要想相片新穎,富有視覺衝擊,攝影者就要不斷探索和具備與時俱進的意識,在突破傳統模式時結合數碼科技產品,及充分運用視覺藝術的特點,凸顯攝影人的思維和拍攝手法,從而使得照片具視覺衝擊和有靈魂。
長遠而言只有對攝影充滿興趣,永遠保持對世間美好事物的好奇心,才是攝影創作的源動力。希望自己未來能到世界各地拍攝不同新奇的景物,並在有條件情況下,將所看所聞的事物記錄成冊作總結和分享,方能使自己在攝影之路愈來愈寬。
「澳門攝影學會會員作品展2022」由即日起至本月30日,每日上午9時至晚上7時,在盧廉若公園春草堂展覽廳展出,歡迎有興趣人士前往參觀欣賞。
《市民日報》專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