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境—寧鋼陶瓷藝術展」去年11月12日在中國美術館盛大開幕。本次展覽以「無.境」為主題,彙集寧鋼100餘件陶瓷藝術精品,涵蓋他藝術生涯中的經典系列作品。展覽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與鼎力支持,教育界、文化界、藝術界、媒體界等300多位嘉賓參加開幕式。寧鋼向現場嘉賓致謝,並分享其自身的創作體會及對中國陶瓷藝術傳承的認識。
「無.境」—寧鋼陶瓷藝術展於同月22日在中國美術館圓滿落下帷幕。此次展覽在國內外各界引起廣泛的關注與高度的讚譽,它不僅是現當代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的生動縮影,更成為弘揚中國陶瓷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的關鍵紐帶。
這是一場竟無止境、物我兩忘的個人藝術盛會。本次展覽涵蓋粉彩、顏色釉綜合裝飾、洛陽三彩以及鈞瓷等一系列陶瓷藝術作品,從中可以窺見,寧鋼在順任自然的變化與和諧中,在詩性的自由與飄逸中保持著對藝術創作無限可能性的探索與對自我內心平靜與自由的追求。對陶瓷藝術創作、工藝法則、觀物方式的多維度突破,寧鋼形成了自由通脫的藝術語言,在「技」、「道」、「法」、「物」、「我」的不同視域下擺脫狹隘的物我分限,終達成「無境」—自我藝術精神的逍遙暢釋。「無境」二字蘊含寧鋼對陶瓷與人生意蘊的雙重理解,藝術與人生境界的超越在作品的變幻中得到一一呈現。
這是一場滲用古今,繼往開來的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盛宴。本次展覽成為在傳統與當代陶瓷藝術之間一隅獨特的表達空間,構建起具有脈絡性的貫通古今的文化場域,是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發展「守正創新」的具象表現。寧鋼的家學藝術傳承與中華民族積澱數千年的陶瓷文化構成兩條並行交織的文化鏈條,成為其藝術表達的文化根基,法於傳統而不囿於傳統是其藝術最重要的創作準則。從藝40餘年間,寧鋼深入中國各大傳統製瓷區,將景德鎮粉彩、高溫顏色釉、青花釉里紅等,禹州鈞瓷「窯變」、洛陽三彩「立線」、龍泉青瓷「跳刀」等中國傳統製瓷工藝、技法融會貫通,博採眾長。在純熟的工藝支撐中再融入中國傳統繪畫中「書寫性」的筆法表達,一系列的傳承與創新,促使寧鋼陶瓷藝術不止於繪飾性、形象、物性的存在,更是一種富有書卷之氣、逸氣的意象呈現,成為回歸傳統找回傳統文化精華的當代之力。寧鋼憑藉對時代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跨媒介技藝重新詮釋傳統,將傳統陶瓷文化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進行延續與創新,開啟當代陶瓷藝術之新風的同時,也彰顯新時代美術工作者以陶瓷藝術承續文脈、創拓新象的時代擔當。如錢海源先生所言:「寧鋼是當代中國美術界一面閃光、耀眼的明鏡,中國美術界擁有這樣一位在藝術上,他堅持走振興中華民族藝術正道,是一位致力於創中國時代藝術之新的優秀藝術家,體現中國美術發展和正能量,為當代中國美術界,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這是一場糅合中外,兼收並蓄的中外文化交流藝術盛事。本次展覽以陶瓷藝術為媒介,陶瓷文化為橋樑,搭建起了中外文化交流與對話的寬廣平台。
寧鋼的藝術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宏觀與抽象之間實現了相得益彰的和諧融合,而非割裂對立的二元存在。這種交融可以引起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共鳴與思考,超越了語言的壁壘和國別的限制,為全球各地的觀眾提供「無境」的藝術審美享受。得益於父親所授西方藝術的影響,寧鋼以豐富的審美觀照感悟世界各地的文化特徵,以更立體的藝術視域體察世界。在他手中,看似單調、難以協調的紅色,在其陶瓷藝術創作中豔麗卻不失雅致,率真且熱烈。時而如見烈焰,坳中熊熊;時而紅照大地,五穀豐收;時而紅梅怒放、濃薰冉冉;時而隨鶴起舞,吉祥與清雅齊飛。「寧鋼紅」不僅逐步形成極具個性且具有東方美學特徵的色彩體系,也彰顯中國傳統的審美基因,成為中國現代當陶瓷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如李硯祖先生所言:「寧鋼的陶瓷藝術已經進人一個自由表現的境地,它以鮮明的個性特色展現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藝術的舞合上。」在文明互鑑的大背景下,向世界生動展示中華民族的當代精神風貌,形成極具東方意蘊的「中國風格」,為世界陶瓷藝術發展提供「中國範式」,以此向世界宣講獨特的「中國故事」,傳播屬於陶瓷文化的「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