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輕軌公司最新數據,2025年1月輕軌系統的日均載客量達2.5萬多人次,較去年12月增加2200人次(其中包括回歸日和戶外表演場地演出後免費乘搭的人次),創下通車以來的第二高紀錄。在1月未有免費搭乘的日子,乘客量增長,反映輕軌系統擴展下,居民旅客出行需求的正面影響。
誠然,隨著輕軌通往媽閣站、石排灣和橫琴口岸支線先後通車,其中橫琴口岸更吸引大灣區的旅客使用,他們經由高速公路駛到橫琴後,車輛停泊在橫琴口岸附近的停車場便通關,通關後就利用輕軌系統前往景點,故橫琴線應記一功。然而,由於輕軌未有到達民居或傳統商業區,部分在澳門科技大學或澳門城市大學上學的學生,他們選擇租住橫琴的住宅,導致上下課時間,往來橫琴口岸到氹仔孫逸仙博士大馬路和路氹連貫公路,以及偉龍馬路的公共巴士服務需求仍然十分大,明顯輕軌站太遠,起不到分流作用。
2023年,政府援助輕軌的金額達7億多元,有人指倘沒有輕軌,永久性居民1年能多取1000元現金分享。這樣的說法教人哭笑不得,倘以輕軌的建造費用也計算在內,應該每位永久性居民能額外取得3萬元現金分享。還未計算未來輕軌東線等建造費用和購置列車費用,我們相信特區政府在輕軌上只會遞增基建費用。
現在日均載客量達2.5萬多人,樂觀點以每位乘客票價為10元計(惟目前持輕軌通或澳門通卡可享有相應的車資優惠),1年也有1億元的票務收入,但與政府援助的7億多元,還是有差距。就算把日均載客量調升至10萬人次,也只有4億元的收入,惟不要忘記,輕軌要怎樣才能有日均載客量10萬人次?前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曾指出:「據我所知世界上無咩公交賺錢」,尤其澳門輕軌的車票價格便宜,「幾文一張飛」只是「一滴水」,很難靠車票收入完全覆蓋開支,故營運輕軌系統注定「長期負債」。
根據《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中提到推進輕軌系統「一站三線」建設,澳氹東線、氹仔線,以及媽閣線、橫琴線和石排灣線等工程完成後,屆時輕軌系統總長度於2030年增加至約24公里,共21個車站,日均運載量增至約13.7萬人次。可以預期,輕軌東線通車後,乘客數能增加,但這裏是11萬人次的數字差距。然而,我們注意到,由關閘到路氹區,單程票價可能達15元以上,半價可能也要8元左右,如何吸引旅客使用,就是個大問題。更何況,當局有否數據,目前每日使用賭場巴士(俗稱發財巴)的人數有多少?有否日均11萬人次?就算有,他們又會否捨棄免費的賭場巴士而轉用需付費和上上落落以及非點到點,不一定有座位的輕軌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