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業界促適時解辣保就業助民紓困

366

  疫情反覆近3年,澳門總體經濟持續下滑,樓市交投連連「探底」,2022年上半年全澳不動產成交量僅1632宗,預計全年成交將低於3000宗。被「辣招」深綁,澳門地產業毫無彈性,喪失市場競爭力,相關數據表面反映只是逾6000名地產從業員1年「開半單」的慘淡營生;深層次誘發的骨牌效應,對澳門城市價值、銀行金融體系及周邊70多種行業營運均帶來負面影響和衝擊。澳門地產業經紀協會會長王世發指出:作為澳門第二大經濟產業,房地產調控措施再不適時相應調整,很可能成為壓垮澳門整體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應樓市形勢改變,早前多位立法議員促請特區政府分階段將樓市調控措施有序「減辣」或「撤辣」。惟官員則回應指現時澳門樓價相比居民的收入仍處於較高水平,現有樓控措施可避免出現負資產,亦可穩定金融市場。澳門經濟受疫情衝擊,亦進入加息周期,呼籲置業人士要量力而為。澳門特區政府強調下決定不能輕率、要配合澳門整體房策和評估整體經濟,堅持樓市調控政策不鬆綁。

  市場萎縮重要經濟支柱受重創

  王世發表示,房地產市場一直是澳門重要產業。根據統資料顯示,2020年不動產業務佔全澳GDP的17.6%,與之相關的建築業為6.4%,銀行業為12.5%,租賃及工商服務業為6.2%,總佔比約42%,可見不動產業務在本澳經濟而言可謂舉足輕重,是支撐澳門經濟的支柱。

  現時房地產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王世發稱,2022年上半年全澳不動產成交量僅1632宗,較去年同期萎縮50.5%,預料下半年繼續走低。另一方面,與房地產相關的從業員多達7萬人,佔全澳勞動人口近兩成,3年來僱員收入劇減,相關企業都在苦苦支撐,若特區政府再坐視不理,任由地產業萎縮,不僅將導致大量僱員面臨失業,澳門整體經濟亦會遭受重創。

  「市民現金分享的1萬元中,就有超過4000元來自房地產」。王世發強調,疫情反覆,全面恢復開放自由行時間難料,外需不振已是事實,而房地產作為本澳經濟貢獻最大的產業,也是目前激活內需最快速、最重要的產業,正因如此,適時為樓市「鬆綁」才能促經濟,保就業。

  坊間不少人認為房價愈低愈好,因此反對樓市鬆綁,希望通過維持「辣招」抑制樓價上升,從而增加上樓機會。王世發深入剖析指,樓價和成交量兩者並無絕對關係,一般而言,總體經濟環境十分惡劣及銀行出現大量壞帳時,樓價才有可能大跌。同時,這也意味著眾多企業陷入融資困局,惟有不斷縮減成本甚至結業,繼而造成大量員工失業。而此時樓價再低,失業者根本無法向銀行借貸,上樓難困境更甚。

  樓市政策應針對實況適時調節

  他強調,業界呼籲「解辣」是為激活樓市成交量,並非「托市」,從保經濟角度出發,房價應保持平穩,不宜暴漲或暴跌。早前有意見指目前樓市雖下跌,但仍未至顯著下跌,王世發直言,這種「等房價跌多一點再出手救市」的思維愚不可取,所謂「病向淺中醫」,若現時對樓市頹勢視而不見,非待崩塌才出手救市,整個經濟早已積重難返、回天乏術,最終只會讓經濟步入惡性循環。

  亦有人憂慮若將樓市「解辣」,恐刺激下爆發類似鄰埠香港1997年樓市泡沫爆破,導致遍地負資產。王世發指出:香港允許物業二按甚至多按,對貸款人的申請資格審核極為寬鬆,借貸利率高達10%至15%以上,一遇經濟不景,就容易造成樓市泡沫;反觀澳門並無二按,加上特區政府多年房地產嚴格調控措施下借貸比例規管健康,故不存在泡沫一說。若澳門樓市存在大量泡沫,以近年經濟狀況及新城A區推近2萬套公屋,澳門樓價早應暴跌五、六成,而2019年至今澳門樓價僅有小幅波動,最新錄得跌幅為8.6%,可視為市場自然調節。

  受疫情拖累的不僅只有澳門,參考內地,超過100個城市已對樓市鬆綁,首次置業不論總價均可獲最高八成按揭,中央更注資2000億元拯救「爛尾樓」,相信地方政府都很清楚現時環境,欲救經濟,扶持房地產業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他建議參考內地先行對樓市鬆綁,刺激房地產救經濟,待捱過疫情視乎實際情況再行調整。

  王世發強調,政策應該因時制宜,可進可退,可鬆可緊,建議特區政府盡快將樓市鬆綁,增加市場彈性,促進資金流動,提振成交;同時可令企業經營者更易套現資金周轉,順利支撐度過這場疫情,以免因中小企結業引發失業潮。他指,若政府仍抱著少做少錯心態,那等待澳門市民的只會是另一場由經濟蔓延至民生層面的巨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