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之窗)客觀理性辯證看待中國經濟

3842

  2022年開年,人類還未走出世紀疫情陰霾,又面臨新的傳統安全風險,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面對衝擊,如何客觀、理性、辯證地看待中國經濟?

  回望過去10年,中國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經濟質量更高更優更強。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14萬億元,佔全球經濟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萬美元,經濟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中國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高速鐵路、5G網絡等建設世界領先,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二位。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拓展,商品出口佔國際市場份額由11%提高到15%,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得到增強;全面實行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簽署自貿協定、部署建設21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形成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這些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增長引擎。

  再看今年一季度,中國號巨輪勇開頂風船,經濟增長底氣十足。中國經濟一季度平穩開局,4.8%的增速較去年第四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分項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5%、9.3%、3.3%、6.3%,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8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5%。代表新經濟、新動能方向的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14.2%和8.1%,明顯快於普通工業;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綠色智能、科技創新等企業營業收入增長大幅高於一般性企業。這些向好指標反映出,在一系列穩增長、穩就業等政策支撐下,企業投資信心依然較強,居民消費意願沒有明顯轉弱。

  展望中長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不會熄火。中國經濟體量大、迴旋餘地廣,又有超大規模市場,能夠應對各種衝擊和挑戰。同時,中國在不斷積蓄高質量發展潛能,築牢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制度基礎。近期一系列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助於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的政策措施接連出台。《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釋放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的鮮明改革信號;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著力破除消費領域體制機制障礙;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注入新動力……這些政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彰顯中國經濟錨定高質量發展的定力。

  近來,一些聲音對中國的「動態清零」防疫方針提出質疑,認為「不可持續」,鼓動中國應盡快改變政策。中國是人口大國,老齡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如果中國貿然放棄「動態清零」,將可能導致150多萬人死於新冠疫情。僅僅是挽救眾多生命這一點,「動態清零」的意義就難以估量。除了老年人等易感染和危重症高發人群,新冠病毒對兒童造成的長期影響也是未知數。中國的「動態清零」著眼的是當下,呵護的是未來;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要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20年增長8.1%,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做出重要貢獻。中國政府的防控方針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是科學有效的,中國是世界上疫情防控最成功的國家之一。這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事實。

  感悟10年,立足開年,展望全年。飛逝的時光裏,是堅韌不拔的中國;可期的未來裏,是踔厲奮發的中國。疫情終歸是經濟系統的外部衝擊,它不會也不能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增長前景。中華兒女應當不為眼前和局部困難挑戰所擾,清醒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準確研判發展大勢,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砥礪前進、行穩致遠。龔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