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澳門註冊中醫生林嘉慧。許多女性在經期或行經前後都會感到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痛,嚴重時可能因劇痛而引起昏厥。引發痛經的原因是甚麼呢?我們將在以下內文一一拆解!
一、痛經的成因探析:痛經的成因複雜多樣,中醫以其獨特的視角,依據經期的特徵、周期規律以及月經的質、量、色等細微變化,將痛經細分為寒濕型、濕熱型、氣滯型、氣血虛弱型和肝腎不足型5種證型。
1.寒濕型:成因:寒濕型痛經多因體質偏寒、居住環境潮濕、飲食生冷等因素,導致寒邪與濕邪侵襲胞宮,阻礙氣血運行。
表現:小腹冷痛,得熱則舒,月經顏色暗,血塊較多,伴有畏寒,四肢冰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2.濕熱型:成因:飲食不節,過多進食辛辣、油膩的食物,或外感濕熱之邪,濕熱蘊結於子宮,導致氣血凝滯不暢,不通則痛。
表現: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白帶增多,黃稠有異味,或伴低熱,小便黃赤等症狀。
3.氣滯型:成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或外傷跌僕等因素導致氣滯血瘀,沖任胞脈受阻。
表現:經期或經前小腹脹痛、刺痛,疼痛部位不固定,經血量少,色黯有血塊,排出不暢,伴有乳房脹痛、情緒抑鬱或煩躁易怒等症狀。
4.氣血虛弱型:成因:多因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導致氣血兩虛,胞宮失養。
表現: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按揉後可以緩解,經血量少,色淡質稀,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頭暈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5.肝腎不足型:成因:肝腎虧虛,精血不足,胞宮失養,引致疼痛。
表現: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痛連腰骶,伴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或伴有失眠健忘等症狀。
二、治療痛經的方法:
1.中藥治療:寒濕型:治療原則為溫經散寒。常用中藥有小茴香、乾薑、肉桂、當歸等,可加減組合,如少腹逐瘀湯,用於溫化寒凝、化瘀止痛。
濕熱型:濕熱型:治療原則為清熱利濕。常用中藥有生地、黃連、香附、延胡索等,如清熱調血湯,可加減組合,用於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氣滯型:治療原則為疏肝理氣。常用中藥有白芍、香附、柴胡、當歸等,可加減組合,如宣鬱通經湯,用於疏肝解鬱、養血止痛。
氣血虛弱型:治療原則益氣養血。常用中藥有黨參、白朮、熟地、川芎等,可加減組成方劑,如八珍湯,用於補氣養血、祛瘀止痛。
肝腎不足型:治療原則為補益肝腎。常用中藥有山萸肉、巴戟天、阿膠、續斷等,可加減組合,如調肝湯,用於調補肝腎,養血止痛。
2.外治法:中藥熱敷:熱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子宮痙攣。配合按摩合谷、地機、內關等穴位,也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針灸:可通過刺激相應穴位,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痛經。如針刺三陰交、關元、合谷等穴位,對多種類型的痛經均有療效。
3.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和生冷寒涼食物。可多食用溫補性質的食物,如紅棗、桂圓、生薑等,有助於溫暖子宮,緩解痛經。
4.情感調理:平日應注意保暖,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保持心情愉悅。情志的舒暢有助於氣血調和,有利月經來潮。
中醫對痛經的認識和治療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通過辨證施治,採用中藥、針灸、熱敷,以及情感調理等多種方法,為痛經患者提供全面、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患者應在專業中醫生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以達到緩解疼痛、調理身體的目的。
澳門註冊中醫生林嘉慧
讀者如有問題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