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交通事務局為提高美副將大馬路的通行能力,將美副將大馬路近爹利仙拿姑娘街及近羅若翰神父街的路口,改以交通燈號控制交通,於本月18日起,該路段增加2組新智能交通燈,連同原有6組智能交通燈,共有8組。交諮會委員黃萬濱指除加設交通燈能有效分隔人車外,更要通過擴寬路面,加設公共停車場等長遠解決擠塞問題;同時,希望有關部門多些前瞻想法,加快規劃立體交通建設,減少市民怨氣。
設交通燈有效分隔人車
黃萬濱表示,現時3條馬路共20組交通燈,看似誇張,但實際上只增加姑娘街及羅若翰神父街各1組交通燈分隔人車流。他指,姑娘街總體車流量不多,周邊多為私人屋苑,希望交通局解釋,若其餘紅綠燈設施取得相應成效,「加設沒有問題」。他回顧兩年前,高地烏街路口加設紅綠燈引起市民較大反應,但投入使用後有效分隔人車,既縮短駕駛者等候時間,也令鄰近學校學生及家長更安心,減少人車爭道可能導致的交通意外。若想進一步改為斜行斑馬線,則更需設置交通燈保障行人安全。
當然,隨著人流車流不斷增加,只靠加設紅綠燈不能長遠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但交通局並非「冇嘢可做」,長遠來看,應建設立體交通,如研究在高士德大馬路加設行車或行人天橋,有效分隔人車流。
他又指,現時美副將大馬路共有14條巴士線運行,車流量大,每日運載的市民達14萬人次,有必要縮減部分路面車位,將路權交給巴士。早前交通局雖有提出公交專道的設想,無奈區內路況複雜,且學校、私人停車場等不同持份者較多,難以協調,最終無奈擱置計劃。早前當局取消望廈山出入口的電單車位,改為3線行車,成效理想,因此,他認同將減少路面泊車位擴大路面的做法,將路面留給大量汽車使用。
增加夜間泊位滿足需求
黃萬濱提出,該區塞車的成因主要是車位不足,根據數據,高士德、雅廉訪、美副將3條大馬路附近只有栢蕙、交通局局大樓及栢景3個公共停車場,當中栢蕙及栢景的使用率超過90%,幾乎每時每刻都泊滿車,留給市民使用的停車位少之又少。然而,在周末市民家庭揸車出行,附近沒有足夠停車場,只能不停「兜圈搵位」,造成交通擠塞。因此他提出兩點建議以期改善,其一,美副將大馬路有條件開設更多夜間泊車路段,方便該區居民泊車;其二,交通局可尋找適當位置增設停車場,減少因為兜路搵車位導致的塞車。
此外,美副將大馬路交通燈逐步更新為智慧交通燈作區域配套時,10年陸路交通規劃亦強調發展智慧交通,其中智慧交通燈或為未來智慧交通的重要部分,但黃萬濱稱,並非所有地方裝上智慧交通燈就能解決交通問題。他指,若車流量飽和,智慧交通燈能起到的作用不大;另外,智慧交通燈必然需以片區安裝,若只安裝一部分,並不能滿足澳門交通發展需求。
至於疫情導致不少工程延期,掘路工程遍地開花,造成交通擠塞,黃萬濱指,道路工程統籌不夠完善,交通局只是「守尾門」,而其他部門大多在施工前10天才向交通局報備,導致交通局無時間預先做好工程分配和協調,只能被逼封路。他建議道路工程要有頂層設計,並要求各部門提早申請,方便交通局推動不同工程的合併或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