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向上流動空間締精兵簡政

490

  【本報訊】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指公務員人數將以3.5萬封頂。立法議員李振宇、澳門公務人員聯合總會理事長彭冠豪、澳門公務華員職工會監事長張國然分別認為,公務員數量需因應社會經濟發展、行政效率等來訂定,因此難以界定多少人數才算合理,建議可加強電子政務紓緩人手壓力,為公務員提供針對性培訓,提供向上流動空間,從而真正落實「精兵簡政」。

  因應社會經濟發展兼顧服務質量

  李振宇關注上屆政府曾訂定公務人員數目控制目標為3.6萬名,現時則為3.8萬人,未有統一人數,因此公務員數量究竟達到多少,實際上也具有爭議性。他認為數量訂定應考慮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兼顧提高民生服務質量,建議可參照台灣制訂《總員額法和員額配置準則》,對公務員人數作出大致限制,除能對招聘人數加以控制,也能對人員調配作彈性處理。

  張國然指出:自回歸以來公務員提供的服務不斷提升,惟部分職位空缺不再招聘人手,工作上的行政程序和指引卻變得繁複,變相增加公務員的壓力和工作量,期望政府加大力度推廣電子政務,突破跨部門的障礙,從而紓緩人手壓力。

  跨職程調配免資源錯配有待調整

  對於特區政府多年來提出「精兵簡政」,彭冠豪表示,本澳公務員對比香港人數雖然較多,但因應不同的口岸開通,紀律部隊等均需增加人手,他認為公務員需由不同職能管理,加上3萬多名公務員中有部分即將退休,均需人手填補空缺,因此難以一概而論訂定明確數字。他續稱,架構重疊涉及公務員守則等系列問題,無論增加或減少均需以憲報公告,因此要實行「精兵簡政」,需要修改不少法例;除此之外,目前仍有部門架構存在實位,但同時聘請不少編制外人員,自2009年公積金取替退休薪俸制度,實位和散位的待遇、退休保障分別不算太大,因此組織架構上是否仍需保留實位,職位和部門之間如何配合,並透過完善機制實行跨職程調配,避免資源錯配,真正落實「精兵簡政」,人盡其才,均需要司長作出調整。他又認為,實施「精兵簡政」要素之一,是提供公務員向上流動的空間,惟目前因應評核制度,許多時都是應付性「為培訓而培訓」,實際也浪費時間和資源,因此建議培訓能對應公務員的工作範疇,因應他們的興趣,並提供內部晉升機會,相信不僅能解決人手問題,也能有效達至「精」兵效果。

  精兵旨在強化能力提升行政效率

  李振宇強調,「精兵簡政」不單止是「精簡」,更在於如何強化公務員的能力,提升行政效率,需對現職公務人員作針對性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他指出:目前對公務員的培訓,未必能有效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強調應以針對性、系統性作培訓,配合《施政方針》中設立人員調配機制與人力需求掛鈎,避免人員資源浪費。另外,隨著2020年特區政府公布《電子政務法》以及《電子政務法施行細則》,政府業務從一站式、一窗式、一戶通逐漸向著電子化趨勢發展,不僅節省市民時間,也提升行政效率,加強部門質檢的資訊流通和透明度,故建議政府加快電子政務發展,從而推進「精兵簡政」。

  對於政府計劃將3所公立高等院校人員不納入公務員範疇,彭冠豪直言不排除是數字遊戲,例如貿促局、基金會也不直屬於政府,是否意味著將來也可同樣不納入公務人員範疇?李振宇指出:校內文職公務員人數逾2000名,近日亦收到高等院校職員憂慮權益保障受損,期望政府以「舊人舊制、新人新制」處理,或多加思考機制上如何銜接,避免剝奪職員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