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勝贊同西線駁至青茂組網

348

  【本報訊】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及交通事務局官員前日向立法議員介紹未來10年澳門整體交通規劃,其中司長提到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爭取2028年完成東線工程,而西線工程比東線更複雜,因此只是初步構思,希望通過公開諮詢徵求市民意見。城規會前委員陳德勝認為,西線或是未來澳門交通大動脈,延伸至青茂口岸更能發揮輕軌的作用,政府應放眼全澳提早規劃;他又指工程建設要配合經濟復甦和青年就業的需求,盡早開始培養澳門本地人才,培養澳門本地輕軌建設隊伍。

  西線應連接青茂口岸成交通動脈

  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前日表示,若優化建設西線關閘至林茂塘段,輕軌網長將增加 2.2公里。陳德勝認為,輕軌可以減緩馬路交通壓力,西線延伸至林茂塘不僅必要,同時亦應延伸至青茂口岸,將澳門交通網連接起來,而不是像目前計劃般,將整個交通網切斷,未來若再另起其他交通設施會花費更多公帑,甚至可能和未來的建設規劃有衝突,「例如被哪一幢樓擋住了」,導致交通設施之間難以順暢連接。因此他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整個區域一起規劃,一起去做建設,而不是只盯著某個工程去做。

  他相信,未來從若氹仔到澳門再到青茂,西線會是大動脈,可以減少橋樑負荷,「可能第五條橋都不用建造」。他認為,現在大家認為氹仔線效益低主要是建設時間過長,當輕軌線網完整搭建起來,從橫琴往來澳門半島「根本不需要單牌車這麼複雜」,從而可以更便利市民往來兩地、生活經商。

  內港站線一併防洪老區變打卡點

  陳德勝建議輕軌西線由媽閣建起,走澳門半島外圍,延伸至林茂塘和青茂口岸,並在建設時同時「一次過」在下部做好防洪工程。現在,媽閣到新馬路被不少人認為是「死城」,但陳德勝認為偏偏下環區聚集大量老澳門的文化內涵,所謂路通財通,能夠通過將西線沿線站點打造成「打卡點」,從而帶動更多人到下環,才能真正活化老區。他舉例說,下環街有大量土地,若將沿岸碼頭整頓,可發展物流、觀光、文化、旅遊、夜市等,「坐在海邊看著別人跳風情舞,吃著海鮮喝著啤酒」,在此基礎上,再一路做到筷子基,乃至青茂,整條海岸線歌舞昇平,每個站都可以吸引人走一走,站站區區有特色,路便能愈走愈寬。

  陳德勝再以松山隧道為例,輕軌站可以參考設計連接電梯和步行軌道、人行道,像八爪魚一樣由1個站點延伸至區內各處,「只要能讓人走得安全舒適,一千幾百米的路程大家都懶得坐巴士了!」他強調,做工程要考慮其中的價值和社會需要,以及要融入城市規劃,而不是靠政府想像去做。

  借助國家力量更可培養澳門人才

  他憶起10多年前到上海,磁懸浮列車「快靚正」,速度可以開到逾400km/h,浦東機場到市區只需10分鐘。因此他認為,如果澳門政府沒有能力建好輕軌,就應把項目交給國家做,「小孩子拿不到高處的東西就應該讓大人幫忙,而不是等小孩子10年長高了再去拿」。他稱,國家道路交通建設非常成熟,幾千公里高鐵線3、5年就建好,不僅速度快,同時每公里造價可以更便宜;而不是考慮建設1條輕軌線都要花上10年甚至20年,乃至西線現在還只是個「初步想法」。

  陳德勝表示,社會急促發展,經濟等待復甦,都需要大量就業機會,整個輕軌工程都需要培養一系列服務人員、維修人員、擴展人員,這些人都需要大量的澳門人,在工作中培養澳門人才和創造就業崗位。他認為像目前澳門政府花費了50幾億完全交給港鐵公司來管理輕軌3年,只是用錢解決短期的管理問題,「對我們下一代完全沒有裨益」。他建議,應該控制其中工作人員的比例,「大手帶小手」,通過讓有經驗的人在工作、實習中帶領培養澳門的潛在人才,未來這些人才可「挑大樑」。他續指,輕軌所包含的不僅僅是輕軌的技術、硬件,未來年輕人可以參與其中就業、創業,甚至承包輕軌的工作、包餐、製衣等工作,令澳門輕軌真正交給澳門管理、澳門運營。

  他再次強調,政府應在澳門高等學院開設相關學科,在大學挑選相應人才,同時讓青年看到出路,給他們信心攻讀相應的電子、監控等與輕軌相關學科,從而培養澳門自己的團隊,「這些隊伍來自澳門自己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或者勞工」。他直指輕軌從建設到研發都需要有人去學習研究提高,「現在是無人駕駛技術,10年後就不一定是這個技術了」,重要的是從大學起要澳門的學生參與到建設之中,甚至在之後創造出澳門自己的運行系統。

  抨跨海纜車在錯誤時間提錯誤事

  《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提到在新城A區與B區間興建接駁科學館與A區的跨海纜車線,以觀光為主。陳德勝批評交通事務局將目光分流到其他不著急、不必要的地方,現在把精力放到未來的旅遊,卻沒有考慮到澳門適不適合這些纜車。他舉例說,香港360纜車也經常受到風速影響,纜車被風吹得搖搖擺襬的時候;而「山城」重慶地形特徵決定了該地風速低,因此跨海纜車在澳門不適合。「民生應該擺首位,其次才是旅遊觀光。現在客人都不知道在哪裏,但市民就在身邊」。他批評指,市民不知道澳門政府工程建設所需要的費用、估值和效益,「時間點又不對,效益也說不出來,又要花幾百億,市民只能看到1個纜車在那裏隨風飄搖」。他建議政府要與市民感同身受,加快腳步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切實為市民打造舒適便利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