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期自殺個案頻繁引起社會關注,澳門地區發展促進會會長陳德勝表示,自殺者多因感情、金錢、家庭、精神等問題而產生負面想法,政府難以處理個別自殺問題,但有責任分析自殺根本原因,因應近年不少市民有經濟壓力,他建議政府增加消費券金額和分期發放,結合民間社團力量走訪家庭以掌握實際問題,社團發動更多資源和力量,為有需要市民紓解難題。
陳德勝表示,疫情下經濟不景氣,導致社會產生較多負面情緒,過去歌舞昇平、金碧輝煌的時候,大家都在「煩」去哪裏旅行,現在更多的是擔憂供樓、「有無工開」等林林總總問題,產生相當大壓力,加劇家庭紛爭;另據他了解,目前不少成年人願意放下身段加入送外賣行業,另有長者面對看病、生計、家庭成員失業問題,逼於無奈只能繼續打工,或鋌而走險走水貨謀生。
家長聆聽子女心聲家庭成員多溝通
育有4名子女的他,認為青少年面對的問題不比成年人少,包括讀書壓力、家庭溝通,尤其是孩子成績未如理想時,或者與朋輩之間產生人際問題,通常較希望得到旁人關心和支持,但往往未能得到父母諒解,甚至溝通過程中因情緒失控,發生言語辱罵的情況,讓青少年更感無助,由於煩惱無處傾訴,久而久之引致抑鬱,從而產生更為負面的想法和行為舉止。
他認為只有父母才有能力為孩子解決問題,因此建議家長應耐心聆聽孩子內心世界,避免溝通過程有言語傷害對方,並尊重他們的想法和主見,適時循循善誘和開解,「多個依靠、多個膊頭,他們始終會感受到溫暖」。對於30歲至50歲的成年人,陳德勝指出:該群體目前面對的壓力主要來自失業、家庭摩擦等,尤其作為一家之主的男性,通常面對壓力時往往不願意表達,藏於心 ,他建議家庭在疫情下如此艱難時刻,更應發揮守望相助精神,家庭成員之間多溝通交流,關注對方的情緒。
陳德勝質疑,每次發生自殺事件,坊間不乏文章表達意見,惟實際參與解決問題的人又有多少?他又認為,自殺者通常圍繞感情、金錢、家庭、精神等問題而產生負面想法,雖然每個人的際遇不一,政府難以處理個別自殺問題,但有責任綜合分析自殺根本因由,動員社工局等有關部門和社團,關注有自殺傾向人士。他又直指,政府對家庭提供心理支援並不足夠,且未能從市民壓力根源解決問題。他指出8000元消費券並未納入去年經濟財政預算,認為政府應具備危機感,在財政支援上多做準備,同時把支援政策細化,增加消費券金額,分期發放,以適時解決市民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應加大對外投資。
與國家合作發展多元產業帶動就業
對於近年政府推出的帶津培訓,他認為僅僅兩3個月課程,只是「放血解自己的渴,放多幾次自己都乾」,難以對就業起到實際幫助。他又直言,社會和政府不應再寄望賭業復甦,除了不利澳門經濟持續發展,也對澳門下一代產生思想上影響;另一方面,雖然近年政府和國家大力發展橫琴深度合作區,但未能在短期內解決本澳就業問題,政府應多加思索走自己的路,與國家加緊合作發展多元產業,開設職業學校,同時釋放外判工作,為澳門人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檢討過去創設的基金是否能為經濟起到作用。他有感社會壓力大增下,更應結合政府和民間社團力量,多走訪家庭了解實際情況,掌握具體問題再與政府溝通,加大支援力度。此外,社團也可透過自身人脈資源,身體力行幫助有需要的市民,一步一步為他們紓解難題,上下一心,各自用行動達至彼此幫助,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