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明籲果斷展減塑環保決心

367

  【本報訊】澳門政府日前宣布,明年1月1日起進一步禁止進口不可降解的即棄塑膠刀、叉及羹,這是今年禁止進口及轉運不可降解的吸管和攪拌棒後,再次收緊「走塑」措施。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表示,目前政府減塑工作力度仍然不夠,認為應該更積極、果斷,用行動向公眾表達堅持環保工作的決心。他又指澳門環保工作只有環保局推動,獨木難支,希望提升至更高層面,全社會自上而下努力,追上全球環保步伐。

  應與餐飲業界商禁用死線

  陳俊明表示,贊成一系列禁止一次性塑膠餐具進口的政策,雖然是個「遲到的政策」,但至少走出一步,可見政府對減塑的決心。但他指出:約九成一次性塑膠垃圾來自餐飲盒、餐飲杯、塑膠瓶,禁止刀、叉、勺只是皮毛,「還沒減到肉」,認為政府做法仍不積極,建議與餐飲業界協商,堅決抓緊時間禁止一次性餐飲盒和餐飲杯的使用。

  他又指政府的環保政策沒有明確時間表,「好似擠牙膏咁」,一年推出一項新政策,但卻不知道明確到哪一年,澳門可以在市面完全禁止一次性餐飲塑膠廢棄物。他認為政府應該對環保政策和目標制訂一條「死線」,促使業界及早做準備,尋找更環保的替代物。他強調,目標是「市面上完全禁止使用一次性餐飲塑膠廢棄物」,而非僅僅禁止進口,因為一次性塑膠餐具易保存,不排除有些餐飲商家為節約成本而大量囤貨,難以監管,惟有禁止使用,才能真正顯現「禁塑令」成果。他補充指,國家的目標是2030年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餐具,而澳門仍只是禁止進口,處處落後。

  源頭減污推環境消費教育

  除必須禁止塑膠,陳俊明指出:一些不可回收的物品,政府也應逐步重視,推出相應禁止政策。他舉例指,紙包飲品盒分解技術較高,澳門目前只能採取焚燒方式解決,紙包飲品盒恰恰就是未來減少廢棄物需要對付的其中一個大類。如今,不少歐洲國家已經用金屬、玻璃等可循環回收材料替代紙包飲品盒,而澳門依然還用焚燒方式解決大批不可回收廢棄物,浪費大量生態成本。

  中秋佳節剛過,不少家庭都有大量月餅盒、燈籠等廢棄物,陳俊明表示,經過特區政府多年環保工作的推動,在節慶後的環保工作已經取得不少進步,如社區有專門的月餅盒回收點,大大減少月餅盒焚燒的數量。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特區政府在環境教育方面遠遠不足,尤其需要加大向公眾宣傳對環境友好的節日慶祝方式,少用熒光棒、裝飾氣球、包裝花紙等,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垃圾產生,令市民的消費文化更環境友好。

  他又表示,環保局一直有推行環保工作,亦給予學校、社團不少支持,但這些工作卻僅僅局限於環保局內,「很多部門開會依然還用一次性水瓶,惟有環保局自己帶水杯喝水」!獨木難支,無法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他稱,一年一度美食節產生大量一次性餐飲廢棄物,環保局卻無權負責當中的工作,難以真正做到「源頭減廢」。他認為,特區政府應將環保工作提升至更高層面,由特首甚至國家提出政策,各級部門都必須執行,才能真正將環保工作做好。